云南日報記者 李承韓
2025年3月28日,當臨滄至清水河高速公路王家寨隧道全線貫通的喜訊傳來,王秋懿臉上難掩激動。面對這條被中外專家稱為“世界性難題”的隧道,這位扎根一線23年的老交通人百感交集:“自我參加工作以來,歷經無數重大工程,但王家寨隧道這樣的挑戰,確實是第一次。”
全長逾8公里的王家寨隧道,扼守臨滄直通印度洋國際陸海大通道的咽喉,隧道因進口端2.4公里第三系富水半成巖粉細砂巖特殊不良地層,讓建設者們用了7年時間才攻克難關,順利貫通。該地質含水量極高,滲透系數低,水穩定性極差,開挖擾動后易液化,出現潰砂、管涌及涌水突泥等地質災害,施工猶如在“稀豆粉”上打洞、“豆腐塊”上雕花。自隧道開工建設以來,涌水突泥累計達168次,泥沙噴涌量近20萬立方米,單次最大竟達4萬立方米——足以填滿16個標準泳池。2019年12月的一次大規模突涌,泥漿洪流瞬間將重達百噸的襯砌臺車推出百米之外,監控畫面被泥沙徹底吞噬。
面對月均進尺一度跌至2.1米的困境,時任臨清高速公路總工程師的王秋懿,毅然扛起技術攻堅的重擔,這位曾征戰青藏鐵路、京滬高鐵的建設者深感壓力如山。
“最大的攔路虎是水的問題,關鍵是排水降壓!”前期傳統工法紛紛折戟。2022年初,王秋懿團隊洞察到災害演化存在關鍵時間窗,大膽顛覆“見涌即撤”的常規,提出“降、隔、堵、排”綜合治水新策和應急處置技術方案。他凝聚多方智慧,聯合頂尖高校及設計院,在反復實踐中淬煉出一套“組合拳”:“地表深井降水+洞內綜合排水+周邊注漿+中管棚+密排小導管+四臺階五步交錯開挖+快速應急響應”。105口深達220米的地表降水井晝夜不息,累計抽水240萬立方米;創新應用“T型鋼鎖口管幕”鎖住拱頂流砂,“四臺階五步工法”破解開挖支護難題……一系列舉措下,月進尺從2.1米飆升至36.5米。
然而,2023年10月,當勝利在望時,剩余段地質突變,隔水層徹底擊穿,4萬立方米泥沙再次噴涌而出,隧道建設重陷困境。“頂管!”王秋懿在困境中尋求突破,從市政工程中的泥水平衡頂管技術中獲得靈感,并創造性引入高速公路隧道——以微型盾構機向前精準頂進直徑2米的鋼管228.6米,形成導洞先行排水降壓,輔以“T型鋼鎖口管幕”“CIS新型注漿材料”等技術創新,終在2024年6月打通“生命通道”,為全隧貫通奠定基石,也開創了國內高速公路隧道在極高風險地質下應用頂管技術的先河。
技術突圍背后,是鋼鐵般的信念支撐。作為技術主帥,王秋懿的戰場不僅在圖紙前,也在施工現場,與團隊一起戰斗在掌子面,積極探索災害的演變過程和機理,嘗試新的技術和工法。當突涌險情突發時,他第一時間靠前指揮應急搶險,確保安全,防止災害擴大。項目攻堅期,他與數百名建設者連續7年的攻堅克難,不僅考驗著專業技能與團隊協作精神,更是對毅力和決心的重大考驗,在極端環境里一寸寸向前掘進,“不通不離”成為團隊的堅定誓言。
當王家寨隧道最終刺穿群山,不僅將臨滄至清水河口岸車程從4小時縮短至1.5小時,更鋪就了直抵印度洋的開放通途。攻堅團隊凝心聚力,群策群力,依托王家寨隧道開展了4個課題研究,并發表論文十余篇,申報多項專利和工法,其中王秋懿發表4篇核心期刊論文、3項專利,王家寨隧道攻堅克難案例為世界隧道工程攻克同類地質貢獻了“中國方案”。
來源:云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