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沽湖傳奇故事
管恒慶
瀘沽湖(蓬州閑士 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這里,被稱為人類早期社會形態的活化石;這里,被稱為當今世界唯一的母系王國;這里,被稱為上帝保留的最后一方女人的樂土;這里,就是摩梭人的家園……瀘沽湖,被人們稱為“女兒國”的地方……
一、豬槽船之由來
豬槽船即獨木舟。摩梭語稱:“日故”。由一根粗壯的圓木鏤空,兩頭削尖而成。因其狀如一只長長的豬槽而得其名。
當你來到瀘沽湖,便會發現這來自遠古的小舟,如葉般飄蕩在湖面上或者草海中,穿來梭去。說起豬槽船,摩梭人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瀘沽湖豬槽船(蓬州閑士 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在很遠的年代,一支摩梭人為躲避戰亂,跋山涉水,歷經艱辛,來到了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處的一個地方定居。此地周圍高山峻嶺,風光旖旎;中間是一處平原,草木蔥蘢,土肥水美,糧豐物盛,四時花開不敗,可謂世外桃源。
本族中有一啞巴,憨厚老實,做事勤快,單身一人,無兒無女,幫助頭人放羊。盛夏的晌午,啞巴饑渴難耐,便向山洞里找水喝。當他走到山洞幽深處,看到一條碩大無比的鯉魚夾在一處石頭中間。啞巴于是就用刀子在魚的中間部位割下一塊肉。奇怪的是,當魚肉割下的那一刻,泉水從魚腹中間汩汩流出。啞巴放下魚肉,手捧著清澈甘甜的泉水喝個飽;然而更為奇怪的是,不一會兒,被割下魚肉的地方又奇跡般愈合了。
啞巴高興地把魚肉拿回家,美美的飽餐一頓,天天如此。這蹊蹺事情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到頭人那兒。頭人決定,派他的手下人探明其中原委。一天,手下人也扮演著牧羊人,和啞巴一起上山放羊。待到晌午時分,手下人對啞巴說:“我口渴了怎么辦?”啞巴回答說,“別急,跟我來”……
原來如此,手下人感到十分驚奇。
回到寨里,手下人向頭人一五一十敘述了所見所聞。頭人一想,不如派人把鯉魚取回家里來,這樣不就天天吃到新鮮的魚肉了嗎?而且不需要花費一絲一毫本錢。一日,頭人帶領一幫仆人,興師動眾來到山洞里。當頭人命令仆人鑿開石頭,取走鯉魚的一瞬間,山洞里的水傾瀉而下,山崩地裂,洪水泛濫,漫山遍野。寨子里有一位婦女情急之下,將她一個8歲、一個6歲的兒子,分別放到兩只豬槽里,漂浮在水面上。母親被洪水淹死了,全寨子人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兩個孩子獲救了,瀘沽湖誕生了。
洪水消退后,兩個兒子于艱難困苦中慢慢長大成人。他們把豬槽換成了獨木舟,在瀘沽湖打魚為生,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為感謝母親的大恩大德,兩個兒子將獨木舟取名為豬槽船。
瀘沽湖豬槽船(蓬州閑士 攝,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二、末代王妃的傳奇人生
1932年的某一天,成都市最具文化品味的老南門文廟前街17號,誕生了一個女嬰。這個女嬰天生麗質秀美,小小年紀便出落得花容月貌,她就是肖淑明。小時候,媽媽總惦記著,“哪一位郎君才配得上我家的淑兒呢?”
肖淑明兄妹四人,兩個哥哥,一個妹妹。其父是當時西康省主席二十四軍軍長劉文輝手下的軍需處長。1933年,劉文輝撤退到雅安,肖淑明一家人也隨父親從成都來到雅安生活。幼小的肖淑明插班到當時的雅安民仁小學上學,后來就讀于雅安明德女子中學。肖淑明氣質優雅迷人,聰明伶俐,成績名列前茅,寫得一手好字,又喜歡唱歌跳舞,乒乓球比賽也是學校冠軍,是師生公認的校花才女。
初三那一年,剛滿16歲花季年齡的肖淑明,因為一個男人的出現,生活被徹底打亂了。這個男人就是瀘沽湖摩梭土司喇寶臣。1943年,時任四川鹽源縣左所土司兼川康邊防總指揮的喇寶臣,帶著禮物來到雅安,拜見了劉文輝,懇請劉幫助自己迎娶一位知書達禮能處理土司府事務的王妃。于是曾多次為品學兼優多才多藝的肖姑娘頒過獎的劉文輝,親自出面令他的副官做媒。劉文輝認為,只有肖淑明這樣的女子是最佳的摩梭掌印王妃,最能代表漢家才女的一代風范。
摩梭末代王妃肖淑明(蓬州閑士攝于瀘沽湖王妃島摩梭末代王妃博物館,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當16歲的肖淑明見到32歲的一身黃呢軍裝,外套綠呢大衣,佩刀帶劍,戴上校胸章,相貌堂堂,說話斯文的喇寶臣時,印象尚佳。可是,次日報上突然登出喇寶臣和肖淑明在雅安鴨綠江飯店舉行婚禮的消息。一夜之間,她由一個中學生變成了堂堂土司夫人。她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在瀘沽湖廝守整整一生。盡管當時年少的肖淑明一百個不愿意,盡管她那么的舍不得雙親和心愛的學堂,盡管通向摩梭家園的路山高水長冰封雪裹,她哭過逃過抗爭過,但最終還是難違父母媒妁之命。婚禮十天后,即踏上了遙遠的異鄉之路。
肖淑明隨身攜帶腳踏鳳琴,筆墨紙硯,五十套一至三年級漢文教材,以及大量的花種。一路騎馬走轎,沿著茶馬古道,翻越大雪紛飛的二郎山,再經過瀘定橋、康定、木里、永寧、鹽源、左所。晚上在雪地里搭起帳篷,砍下樹枝當床鋪,三塊石頭支鍋做飯取暖。這段路走了將近兩個月,出嫁之路的艱辛終身難忘。等她穿過冬季里最后的冰雪進入瀘沽湖時,湖上的花信子在微風中輕輕搖擺了。
肖淑明到達瀘沽湖后,按照摩梭人風俗再次舉行婚禮,并有了摩梭名字“次爾直瑪”。盡管最初并不是她的選擇,但是既然來到瀘沽湖手握府印,就不能不為摩梭人著想,不能不為土司丈夫分憂。于是她全身心投入到掌印王妃的角色中:每天處理公文信函,接待來往賓客,開堂問審,斷案理財。那時候的肖淑明是瀘沽湖上一位叱咤風云的傳奇女子,騎駿馬,打雙槍,百步穿楊,彈琴詠歌……
1951年瀘沽湖正式解放。1953年,肖淑明26歲時,她上山動員土匪投降,啥也不帶,一個人徑直上山喊話:“你們回去了,我的命抵起,保你們無事。如果共產黨把你們捆了、關了、殺了,我負責”。聽了肖淑明動員,土匪們乖乖的跟她下山投降。1956年,民主改革時,肖淑明帶頭交出了家里所有的金銀財寶和槍支。
1959年冬天,一個“不法地主”的罪名,把肖淑明送進了西昌黃連關監獄。肖淑明在這里服刑八年,那時,她的大女兒13歲,小女兒8歲。刑滿之際,正值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監獄管教人員認為,這時候如果肖淑明出獄,回到家鄉不是被批斗致死,就是被迫害致死,于是又把肖淑明留下來“續刑”,在監獄里干些統計、保管、衛生員等工作,深受管教人員好評。直到1972年,肖淑明想女兒快要瘋了,才又回到那個她榮辱與共的古老的瀘沽湖。
改革開放的東風使肖淑明的命運發生了轉機,她被當地政府選為涼山市政協委員。履職期間,肖淑明向政府獻言獻策,宣傳瀘沽湖文化,讓瀘沽湖成了旅游圣地,造福當地百姓。
2008年10月,81歲高齡的肖淑明突發腦溢血,悄然離開人間,走完了她傳奇的人生之路。按照摩梭人的習俗,家人對肖淑明進行火葬。遵照老人的遺囑,她的骨灰被放在她年輕時住過,文革中被毀的,改革開放后按照她的回憶又重新建造的王妃島的房子里。
摩梭末代王妃肖淑明照片及本人簽名(蓬州閑士攝于瀘沽湖王妃島摩梭末代王妃博物館,圖源:四川方志圖庫)
三、神秘的“女兒國”走婚
“走婚”制,是遠古文明的光輻射。目前,地球上其他地方絕跡了,僅存瀘沽湖摩梭族一例。她是“人類最后一朵玫瑰”,其珍貴價值無可比擬。
“小阿妹呀小阿妹,隔山隔水來相會,素不相識初見面,只怕白鶴笑豬黑……”
“小阿哥呀小阿哥,有緣千里來相會,河水湖水都是水,冷水燒茶慢慢熱……”
摩梭男子同聲合唱:“情妹妹呀情妹妹,滿山金菊你最美,你像明月當空照,我是星星永相隨……”
摩梭少女一齊唱道:“情哥哥呀情哥哥,人心更比金子貴,只要情誼深如海,寒鴉也會成雙對……”
這是瀘沽湖走婚橋上摩梭男女青年對歌的壯闊場面。
四川鹽源瀘沽湖走婚橋(川觀新聞記者 王云 攝,圖源:川觀新聞)
走婚是摩梭人一千多年的習俗,就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過男去女家走婚維持感情和生養下一代的方式。母系社會中由長輩女性當家,所生的孩子由母家撫養,滿月時生父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系,避免發生同父亂倫,別的男人此時也不能到此女家走婚。確定了兩人為正式走婚夫妻關系后,男的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
平時,摩梭族男女很少單獨相處,只有在聚會時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對喜歡的人表達心意。男子如果對女子喜歡的話,白天約好女子后,就會在半夜時分去女方的“花樓”(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間,獨立于祖母屋)約會。在過去傳統男子會騎馬前往,但大多靠走路。男子不能于正門進入花樓,而要爬窗子進去,然后把帽子之類物品掛在門外,表示兩人正在約會,其他人看到后不能打擾,這是規矩。男子在天沒亮時必須提前離開。若于天亮了或者女方長輩起床后離開,會被視為無禮。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見到后會很尷尬的。
走婚的男女雙方,維持感情的要素還是要靠信任,這種民俗沒有經濟關系發生,一旦出現感情變淡,發現性格不合了,隨時可以中斷兩人的走婚關系。所以走婚的感情自由度比我們傳統結婚的婚姻關系更純粹,更簡單,男女關系也很平等。不像我們漢民族的婚姻關系非常復雜,牽扯到孩子問題、財產問題、社會問題等等,反而摩梭人的走婚顯得特別的和諧。
傳統摩梭母系家庭內,沒有父親、丈夫、妯娌、翁婿或者姑嫂關系,家里人都與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兄弟、母親、母親的姐妹兄弟同住,男不婚女不嫁,過著走婚生活。家庭內每一個成員都來自同一根根(母系血緣)線,母系家庭以母系血緣為本,以走訪婚為主體。
社會上不少人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摩梭女性性開放,男女之事很隨意,其實,這是對神圣的褻瀆。
瀘沽湖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她們在屬于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里編織少女的夢,實現她摯愛。她們沒有古圣賢留下來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煩惱、憂傷。她們不奢求不屬于自己的一切,她們不會做金錢、物質和權力的奴隸。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兒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的的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純樸的本色。
瀘沽湖,我國西南高原上的一顆誘人的明珠,摩梭人稱之為“謝納米”,意思是“母湖”,母親的湖。她像一個古樸寧靜的睡美人,躺在青山環繞的懷抱之中,又像造物主珍藏在這里的一塊碩大的藍寶石,一面光彩照人的天鏡,等待國內外游人欣賞把玩。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管恒慶(網名管管,副高職稱,教育工作者,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近年發表散文、詩歌50余萬字。著有《隨感集》《美迪集》《故鄉情緣》等)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