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過,一日熱三分。”7月7日,我們迎來小暑節氣。此時節,暑氣漸盛,萬物在驕陽下蓬勃生長。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出品的“中國節氣里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本期推出“小暑篇”,聚焦京味非遺——花燈制作技藝,看非遺傳承人如何以竹骨為架、彩紙為衣,將節氣的熾熱與浪漫綴于玲瓏燈彩間,在燈影搖曳中勾勒夏夜之美。
暑韻民俗,煙火生香
“食新”民俗承載著小暑最質樸的喜悅。古時,農人們在小暑將新收的稻谷碾成米,蒸煮出清香四溢的新米飯,開啟“食新”儀式;部分地區還將新麥炒熟磨粉,以開水沖調加糖,制成“炒面”,細品麥香。人們歡聚一堂,慶祝豐收,祈愿往后歲歲倉廩充實。
伏羊節是小暑至三伏天最具特色的飲食盛事。自農歷初伏起,持續一月的伏羊節,承載著千年飲食智慧。早在堯舜時期,民間便有“伏天吃伏羊”的傳統。淮海地區“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諺語,道出了食羊的養生妙處。從中醫“冬病夏治”理論來看,三伏天人體陽氣外發,此時食用性溫的羊肉,既能驅散體內寒氣,又可扶正固本;加之農閑時節,人們借此機會烹羊宴客,在蒸騰的香氣中聯絡鄰里情誼,共享豐收之樂。
吃餃子同樣是小暑備受青睞的傳統。餃子形如元寶,寓意福氣滿滿,且制作方便、營養均衡。小暑節氣,不少家庭會圍坐在一起,搟皮、調餡、包餃子,在勞作中感受家的溫暖。
此外,小暑還有嘗新酒、食藕、煮雞蛋等習俗。這些習俗或傳承千年,或因地制宜,共同繪就了小暑節氣豐富鮮活的民俗畫卷。
德國主播蘇菲(左)與古北口花燈制作技藝傳承人李振忠展示制作好的花燈
流光溢彩,繪就古都祥瑞畫卷
每當夜幕降臨,北京的街巷總少不了燈影搖曳。燈彩又名“花燈”,是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作為元宵節的保留項目,賞花燈的傳統習俗已從東漢時期延續至今,千年賞燈習俗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承載著老北京對祥瑞吉慶的美好祈愿。
北京燈彩長期流行于京城地區,品類豐富且體系完備。其制作技藝融合了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剪紙、書畫等多種工藝,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巧思。2008年,北京燈彩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北京傳統的燈彩活動主要在元宵節舉行,后逐漸延伸至盛典、新婚、壽辰等喜慶場合。張燈結彩不僅是營造節慶氛圍的方式,更成為祥瑞文化的象征——人們通過造型精美的燈彩,將對美好生活的祈望、對幸福未來的向往融入光影之中。如今,這一技藝作為京味非遺的重要代表,仍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延續著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古北水鎮 圖源 北京市密云區文化和旅游局
古北探韻,長城與水鄉的絕美交融
在京郊密云的山水環抱間,藏著一處融合歷史底蘊與度假風情的秘境——古北水鎮。這里坐擁鴛鴦湖水庫的澄澈碧波,背靠司馬臺長城,是長城腳下一座獨具北方風情的度假式小鎮,也是集觀光、休閑、商務、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國際旅游勝地。
司馬臺長城作為古北水鎮的璀璨明珠,是國內唯一保留明長城原貌的古長城。其以“險、密、齊、巧、全”五大特色聞名于世,古建筑學家羅哲文曾盛贊“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司馬臺長城堪稱中國長城之最”。登上巍峨城墻,古鎮風光盡收眼底,千年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古北水鎮以司馬臺長城為依托,將北方民俗文化與長城戍邊歷史巧妙融合。依托湯河水系整建的河道縱橫交錯,游客可從景區接待中心乘木船直達長城腳下,感受“船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意。
小暑至,蟬鳴起,暑氣蒸騰的盛夏悄然拉開帷幕,正是尋一方清涼、享愜意時光的好時節。這個夏天,快約上三五好友,奔赴古北水鎮,伴著搖曳的槳聲與斑斕燈影,在司馬臺長城的暮色中靜候晚風拂面,享受這份夏日的小確幸。(文 石麗敏 王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