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忙到下午兩三點啃冷包子是常事。現在,每天來驛站‘打卡’熱乎飯,干起活都更有勁頭!”7月1日,外賣員王麗霞大口扒拉米飯,還不忘錄制視頻“曬”到“朋友圈”,特意配文——“今日份治愈,來自工會愛心餐”。
每日正午時分,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身披橙色工裝的環衛工人們圍坐一堂,捧起熱騰騰的餐食,享受著這份專屬于工會驛站芙蓉區瀏正街社區站點的“煙火氣”。
“煙火氣”源于社區“鄰里”間的那份融洽……
有著百年歷史的瀏正街,是長沙為數不多的老街之一,這里承載了老長沙人的生活記憶,也容納著新與舊的時代交替。
該街區匯集天南地北的美食,如今逐漸演變為“外賣一條街”,往來穿梭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帶動“煙火氣”的同時,也面臨著電動車亂停亂放等社區治理“老大難”。
如何讓老街秩序“煥新”?長沙市芙蓉區定王臺街道瀏正街社區決定用工會工作來解決這道“棘手題”。
今年5月20日起,瀏正街社區工會聯合會以“餐盒傳情愛心傳遞”項目為抓手,系統性推進新業態從業者建會入會工作。工會驛站搖身變為溫情滿滿的“愛心食堂”。
“通過建立‘心愿清單’機制,將工會會員提出‘增設充電接口’‘增加辣味菜品’等訴求在驛站里逐一實現。”楊帆是瀏正街社區工會聯合會專干,上午11時,提前做好消殺防護工作,耐心等待著第一批來取餐的勞動者,“不僅要讓大家吃得暖心,還要吃得放心。”
為此,瀏正街社區工會聯合會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聯動轄區5家企事業單位組成愛心供餐聯盟,通過科學搭配食譜,確保愛心餐溫熱營養。
免費的可口飯菜驅散奔波的疲憊,沁心的消暑涼茶化解盛夏的燥熱,飯桌上的歡聲笑語化作“娘家人”帶來的踏實感……常年奔波于街頭巷尾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戶外勞動者,在工會驛站尋到了最簡單的幸福。
下午2時,結束午間送餐高峰,將配送車按秩序停放后,外賣員李釗林徑直走進工會驛站,領取一份餐食,選了自己最愛的一處窗邊位置坐下。“跑單路過這兒,就像路過自家樓下一樣,很安心。”
從一餐熱飯到一座城市的善意傳遞,這場持續月余的“暖心投喂”早已超越飽腹的意義。工會驛站拉近了“鄰里”間的距離。越來越多的工會服務滲透進社區。
瀏正街社區工會聯合會同步聯動長沙市職工生活品質服務基地——北京德恒(長沙)律師事務所,為轄區戶外勞動者、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開通免費法律援助綠色通道。
瀏正街社區工會驛站也即將升級為“戶外工作者友好基地”,除延續每日供餐服務外,還增設應急藥箱、法律服務指引手冊等便民設施,開展公益助學、愛心幫扶等服務,為勞動者筑牢工會“娘家人”的溫暖防線。
連日里,瀏正街社區黨委書記、世茂樓宇工會聯合會主席郭斯斯忙于籌備即將到來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子女暑期愛心托管班:“目前,已經有100多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主動為小孩報名參與愛心托管。”
郭斯斯介紹,社區還創新搭建愛心二維碼公益平臺,引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構建起“工會服務會員—會員反哺社區”的良性生態閉環,“通過工會服務,實現社區和諧,將溫暖在‘煙火氣’里不斷傳遞”。
(湖南工人報全媒體記者 黃雅群 通訊員 匡想林)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