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放下普京電話,特朗普就定調中美關系,美方是真心打算緩和與華關系嗎?
最近,俄總統普京和美總統特朗普進行了第二次公開通話,盡管達成的共識很多,既包括俄烏停火相關,也有涵蓋美俄未來合作,看似非常成功,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恐怕并不完全是。
一個最顯眼的分歧就是,俄羅斯并沒有全盤接受特朗普的全面臨時停火方案。怎么說?大家應該都記得美烏之前的臨時停火30天協議,當時,特朗普和烏總統澤連斯基達成的是全面停火,不論是在黑海、還是庫爾斯克,亦或是烏東地區都得停火。
但這一次美俄通話,普京只向特朗普做出了三點相關承諾,一是黑海可以實現永久和平,二是如果烏軍繳械投降,那么俄軍可以給烏軍士兵留一條生路,三是俄羅斯不會襲擊烏克蘭的能源設施。
普京在其他方面也做出來不少承諾,但就是只字不提全面停火。可見,美俄雖然談得看似愉快,但其實有些分歧仍然無法解決的。俄方是打定主意,要通過軍事行動來逼烏克蘭妥協。
特朗普還強調:“這不是我的戰爭,我們被卷入了一場原本不屬于我們的沖突。”這句話說得很直接,也很真實,在他的認知里,這是一場歐洲內部的戰爭,美國沒有必要一直為此承擔代價。
當然,并非特朗普一人抱有這種態度,美國副總統萬斯也在當天公開表示,俄烏之間處于某種僵局,美國不打算“浪費時間”,希望“看到結果”。這一點,與特朗普的態度是一致的,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已經在政策層面為撤出俄烏和談做準備。
特朗普此番表態,立即引發歐洲震動,通話結束后數小時,德國總理默茨宣布歐盟將于5月20日投票通過第17輪對俄制裁,針對俄羅斯的“影子油輪”和能源、金融領域實施更嚴厲限制;法國總統馬克龍同步推出新制裁措施;英國首相斯塔默則警告“不會允許普京拖延停火”。
這背后反映出一個趨勢:西方對俄政策的主導權,正在從美國手中向歐洲轉移。過去,歐美在對俄問題上基本由美國說了算,可如今,美國逐漸抽身,歐洲國家只能硬著頭皮頂上。
當然,這也意味著歐洲必須學會自己處理地緣政治危機——烏克蘭問題,變成了擺在歐洲國家面前的一張試卷,過去他們是跟著美國答題,現在則必須獨立作答。
不過,歐洲能否答好這張試卷,目前來看并不樂觀。一方面,歐洲內部并不完全團結,各國訴求不同;另一方面,俄羅斯在能源、地緣和安全層面對歐洲仍有很大影響力。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退場不是暫時的策略調整,而很可能是長期趨勢。
從這一點分析,后續烏克蘭可能會被迫調整立場,接受更多妥協。此前,澤連斯基在與特朗普的通話中,依然堅持烏方條件不變,但未來如果完全失去美國支持,他還能否堅持目前的底線,值得懷疑。
總之,從整體來看,特朗普的退場,標志著美國正式承認在俄烏沖突中難以達成預期目標。他曾自信滿滿地宣稱自己能快速解決俄烏沖突,但事實證明,地緣政治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他的想象。不過,他放棄的,或許將不僅是一個外交計劃,更是對美國在全球事務中一貫主導地位的自信。
至于未來俄烏局勢的演變,則取決于幾個變量:俄羅斯的耐心與策略、烏克蘭的底線與妥協、歐洲的協調與執行力,還有最關鍵的——美國到底是不是說退就真退,雖然特朗普現在做出了明確表態,但變數仍然存在。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認,美國搞不定俄烏沖突——特朗普親自承認了這一點。當他掛斷普京電話的那一刻,或許也是美國全球影響力“減一分”的瞬間。這場沖突的最終結局,或許不取決于某一大國的意志,而是多方博弈與妥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