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糖尿病患者的危險也跟著“升溫”。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是個“慢性病”,拖一拖沒事,但臨床上,僅僅三天內病情惡化到不可逆,甚至直接走向生命終點的患者,并不少見。
那么,問題來了:糖尿病不是慢病嗎?為什么會在短時間內“突然出事”?是不是身體早就給了“信號”,只是被忽視了?
難道真的是“天太熱”這么簡單?還是說,糖尿病和高溫之間,藏著我們沒意識到的“致命聯系”?尤其是中老年人,夏天一出汗、吃得少、睡不好,是不是就等于病情加重的前奏?要命的,往往不是病本身,而是我們對它的輕視。
端午節剛過,南方高溫持續,醫院里“老熟人”又多了起來。65歲的李大爺就是其中之一。原本血糖控制得還不錯,但前段時間天氣悶熱,他白天懶得出門,飯吃得少,水也喝得少。
結果三天后突然昏倒在家中,被送來時,已經是嚴重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幾乎休克。
這樣的病例,還只是冰山一角。每年夏天,糖尿病患者因忽視細節、“小毛病”拖成大問題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很多人,直到最后一刻都沒有意識到,身體已經亮起了“紅燈”。
高溫天氣+血糖波動+水電解質紊亂=危險疊加,這才是夏季糖尿病致命的“隱形殺手”。
尤其當糖尿病患者出現以下5種癥狀時,絕不能再“拖一拖”,必須立刻就醫:
第一,持續惡心、嘔吐,甚至喝水都吐
別以為是“中暑”或“消化不好”。在糖尿病患者身上,這常常是酮癥酸中毒的前兆。身體在缺乏胰島素時,只能燃燒脂肪以維持能量,代謝產物酮體堆積,導致酸中毒。嘔吐本身會導致進一步脫水,加劇酸中毒,形成惡性循環。
尤其天氣熱,大量出汗本就容易脫水,如果再加上嘔吐、進食減少,危重程度會迅速升級。一旦出現連續性嘔吐,哪怕沒有發燒,也應盡快到醫院抽血檢查酮體、血糖、電解質等指標。
第二,呼吸變深、變快,甚至帶有“爛蘋果味”
很多家屬說:“他沒發燒、也沒咳嗽,就是呼吸重了一點。”其實這種“深大呼吸”,醫學上叫Kussmaul呼吸,是酮癥酸中毒典型表現。身體試圖通過呼吸代償酸中毒,把多余的酸排出體外。
而那股“爛蘋果味”,其實是體內酮體的一種揮發性代謝物——丙酮,經呼氣排出。這種味道一旦出現,說明體內酮體濃度已經非常高,離昏迷只差一步。
第三,頻繁小便但口渴難忍,喝再多水也沒用
這是典型的高血糖脫水表現。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異常升高時,身體會通過尿液排出多余的葡萄糖,同時帶走大量水分和電解質,導致*“越喝越渴、越渴越尿”的惡性循環。
很多人誤以為“喝得多就是排毒”,實則是高滲性高血糖狀態的苗頭。這種狀態在老年人中尤其危險,因其起病隱匿,但發展迅速,死亡率可高達15%~30%。
第四,精神恍惚、反應遲鈍,甚至突然昏迷
這不是“年紀大了反應慢”那么簡單。高血糖或低血糖都可能導致腦部供能障礙。尤其在夏天,飲食不規律、睡眠紊亂、藥物調整不當,極易引起血糖劇烈波動。
精神狀態變化往往是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的最早信號之一。如果家屬發現患者突然話少、坐著發呆、叫不應,甚至意識模糊,就要高度警惕高滲高血糖綜合征或低血糖昏迷的可能。
第五,皮膚干燥皸裂、眼窩凹陷、心跳加快
這是典型的嚴重脫水表現,也可能意味著電解質紊亂、血容量不足,甚至休克前狀態。夏季出汗多、飲水少,加上糖尿病本身就容易引起體液失衡,病情會比普通人更快惡化。
很多人認為“出點汗就好了”,實際上,汗液帶走的不只是水,還有鈉、鉀等關鍵離子。一旦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肌肉痙攣、意識障礙等嚴重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這些“信號”,身體早就悄悄發出,只是我們沒當回事。
那該怎么辦?難道糖尿病人就不能安心過夏天了嗎?
其實不然。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忽視它的“規矩”。只要掌握正確的應對方式,糖尿病患者同樣可以平穩度夏。以下幾點,是我在門診反復強調的“護身符”:
第一,夏天飲食別過度清淡。很多人一熱就吃得少,但這反而容易引起低血糖,尤其是服用降糖藥或胰島素的人。
第二,水要多喝,但也不能“猛灌”。建議每小時少量多次補水,尤其在出汗多或運動后。淡鹽水或含電解質飲料更佳。
第三,空調房里別貪涼。糖尿病本身容易導致周圍病變,溫度刺激感知變弱,容易引發感冒、腹瀉或血糖波動。
第四,血糖監測不能少。高溫天,建議每天至少監測2~4次血糖,尤其是在飲食、運動變化較大的日子。
第五,藥物使用要聽醫生的。不要擅自減藥、斷藥或換藥。夏季代謝加快,藥物吸收可能受影響,需醫生調整劑量。
第六,家屬要提高警覺。糖尿病患者有時自己感受不強,提醒和陪伴非常重要。
夏季,是糖尿病并發癥“爆發高峰期”。一旦出現上述5種癥狀,絕不能再猶豫。時間就是生命。
醫學研究顯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死亡率為5%~10%,高滲高血糖綜合征的死亡率更高,約可達15%~30%。而一旦及時就醫,絕大多數患者都能轉危為安。
糖尿病的“致命性”,并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在于它藏得太深、變得太快、來得太突然。
這也是我作為醫生,夏季門診最常叮囑患者的一句話:糖尿病不怕你重視它,就怕你“看輕”它。
記住,該去醫院的時候,千萬別硬撐。特別是中老年人,身體不是鐵打的,“多躺會兒就好”是最危險的判斷。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低估了它的“夏天戰斗力”。現在你知道了這5種危險信號,也許就能幫自己、幫家人,把命握得更牢一點。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1, 13(4): 315-409. [2]吳文源, 張永軍, 王志新.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與高滲高血糖狀態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23, 32(1): 56-60.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