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僅供醫學藥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如您非前述專業人士,請立即離開本頁面。
近日,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糖尿病學術盛會——第85屆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科學年會在美國芝加哥圓滿落幕。2025 ADA 精粹中國行-Best of ADA China 2025《TOP TALK》系列專家對話活動也隨之開啟。
本期對話,醫學界特邀加拿大皇家內科醫師學會院士、加拿大多倫多漢伯河醫院Hardeep Bajaj教授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王育璠教授圍繞“腸促胰素類藥物的多重獲益、患者個體化治療選擇、糖尿病領域變革”三大議題展開探討,結合國際前沿研究與中國實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提供新思路與新方案。
超越降糖的“多面手”,
減重、代謝改善與器官保護
腸促胰素類藥物正經歷從“單兵作戰”到“集團軍協同”的進化,從早期GLP-1單靶點激動劑到如今GIP/GLP-1雙靶點激動劑,再到未來三靶點制劑,這類藥物的價值早已突破單純降糖的局限。
除降糖外,腸促胰素類藥物具有額外的強效減重效果,尤其是雙靶點激動劑,其相較于單靶點減重效果更為顯著。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腸促胰素類藥物可改善血脂異常與高血壓問題,直擊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共病組合。
王教授特別強調腸促胰素類藥物的多重獲益:“腸促胰素受體廣泛分布于心臟、血管和骨骼組織中。研究發現,這類藥物可能通過減少心肌缺血性損傷(尤其在心肌梗死后)、擴張血管增加血流,發揮心臟保護作用;同時,其還能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謝異常[1]。”腸促胰素類藥物的“多器官保護”特性,正在重塑T2DM治療的整體觀,其臨床價值遠不止于血糖管理,而是一種覆蓋全身代謝與器官功能的系統性干預。
個體化治療的新紀元,
從“一刀切”到“量體裁衣”
在精準醫療實踐層面,兩位專家共同描繪出臨床決策的新路徑。Bajaj教授指出,傳統“二甲雙胍→二線藥”的階梯模式正在被取代,動態血糖監測技術為個體化治療提供關鍵依據。兩位教授表示,臨床決策需綜合五大維度:評估β細胞功能;根據血糖水平(空腹/餐后/HbA1c)區分治療重點;按體型特征制定方案;評估糖尿病并發癥情況;最后納入藥物可及性、患者劑型偏好等現實因素[2]。
AI技術正在實踐中釋放能量。王教授為我們分享了其科室經驗:我們科室近期引入AI輔助眼底篩查技術,通過自動分析眼底圖像,應用后顯著提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早期檢出效率。
兩位專家均認為,人工智能(AI)將為精準醫療提供“加速度”。Bajaj教授預測,未來,AI可整合患者血糖數據、并發癥、用藥史、生活習慣等多維度信息,自動生成個體化治療方案。例如,通過分析CGM數據預測低血糖風險,調整藥物劑量;或根據患者體重、血壓變化,推薦更匹配的腸促胰素類藥物。基層醫院通過AI獲得診療建議,為每位糖尿病患者提供“量體裁衣”的精準管理方案,徹底告別千篇一律的流程化治療。
雙靶點激動劑,
替爾泊肽的“降維打擊”
再次將目光著眼于腸促胰素類藥物,其中替爾泊肽作為首個在中國上市的GIP/GLP-1雙靶點激動劑,其療效與安全性已被多項研究驗證。王教授特意提及了替爾泊肽在亞太地區關鍵III期注冊試驗SURPASS-AP-Combo[3]研究。該研究顯示,在接受二甲雙胍基礎上加/不加磺脲類藥物的T2DM患者中,替爾泊肽 5mg、10mg治療組受試者第40周時糖化血紅蛋白(HbA1c)較基線的平均降幅為2.24%、2.44%。此外,體重自基線的平均變化是關鍵次要終點之一,替爾泊肽 5mg、10mg受試者體重平均降低5.0 kg、7.0kg。
在兼顧血糖和體重管理的同時,低血糖發生風險也是T2DM治療藥物選擇的一項關鍵考量因素[4]。SURPASS系列研究顯示,替爾泊肽在顯著降糖和減重的同時,較對照藥物不增加低血糖事件的發生風險[4]。在SURPASS-2中,替爾泊肽治療后實現卓越達標(HbA1c≤6.5%,減重≥10%且不具有臨床意義的低血糖或嚴重低血糖)的患者比例為32%~60%,顯著高于司美格魯肽組(22%)[5]。
在注重降低血糖水平、減輕體重以及減少低血糖事件的同時,還應對T2DM患者進行有效的血脂管理[4]。SURPASS系列研究顯示,替爾泊肽可以使血脂參數較基線實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改善,可降低總膽固醇(4%~15.4%)、甘油三酯(15%~37.7%)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4%~37.6%),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9%~10%)[4]。與安慰劑和活性對照相比,替爾泊肽對這些血脂參數的改善作用更大,從而為T2DM患者帶來多方位的獲益[4]。
隨后,Bajaj教授提到了SURPASS-SWITCH-2研究[6],該研究評估了從穩定劑量(≥3個月)的GLP-1RA直接轉為5 mg替爾泊肽前12周內血糖結果、體重等變化,結果顯示,無論基線HbA1c水平如何,從GLP-1RA轉換至5mg替爾泊肽都可使HbA1c從基線時的7.39%降至12周時的6.96%;轉換為替爾泊肽4周后,受試者體重從100.42kg降至99.39kg,12周后降至98.27kg,12周時平均體重減少2.15kg。且從GLP-1RA轉換為替爾泊肽后,總體不良反應譜保持穩定,尤以胃腸道不耐受反應(惡心、嘔吐、腹瀉)發生率與原治療方案相當,未出現耐受性惡化趨勢。
糖尿病治療三重變革,
多靶新藥、精準理念與AI協同
在糖尿病治療領域,變革正悄然發生。新藥研發、治療理念躍遷正重新定義著疾病管理圖景。
首先,新藥突破正在重塑治療格局。除替爾泊肽之外,本次對話中,兩位教授還提及了兩款前沿在研藥物:
● Orforglipron:突破“恐針”心理的革命
盡管注射劑療效顯著,患者依從性仍是長期治療的障礙。Orforglipron作為小分子口服GLP-1RA,徹底改變了用藥方式。Bajaj教授表示:“對于頻繁出差、生活不規律的患者,或者老年、視力障礙者,如存在注射操作困難,口服制劑Orforglipron更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從而保證治療效果。”[注:Orforglipron是一種在研的、每日一次口服的小分子(非肽類)GLP-1RA]
● Efsitora Alfa:改善治療惰性的關鍵
胰島素治療因需每日注射常被延遲啟用,而周制劑胰島素(如Efsitora Alfa)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Bajaj教授強調:“該方案在降糖療效HbA1c降幅方面與日制劑相當或更優,且未增加低血糖風險。患者年注射次數從365次銳減至52次,這種顯著的便利性不僅大幅降低胰島素治療的心理門檻,更有望從根本上改善臨床治療惰性問題。”(注:efsitora alfa是一種在研的、每周注射一次的基礎胰島素)
治療理念的轉變驅動臨床實踐的革新。Bajaj教授強調,治療焦點已從“單純控糖”轉向“以患者為本”的治療,不僅關注降糖,還強調“器官保護”與“生活質量”并重。而替爾泊肽在降糖、減重,改善心血管高危因素改善心衰預后、延緩慢性腎病進展方面的潛力,正是這一理念的鮮活體現。未來藥物選擇將基于減重、心血管、腎臟等多系統獲益的綜合評估。
小結
腸促胰素類藥物的臨床價值遠超越降糖本身,它代表著糖尿病治療哲學的深層演進。當雙靶點激動劑實現“一劑多獲益”(同步干預血糖、體重、心腎、肝臟),當基礎胰島素將注射頻次壓縮至每周一次,當人工智能為個體化用藥提供決策支持——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以患者為中心治療理念的穩固踐行。
展望未來,隨著科研深入與技術創新,糖尿病治療前景廣闊。一方面,藥物研發加速推進,有望發現腸促胰素類藥物的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與醫療深度融合,AI 將助力藥物選擇、劑量調整,全方位參與患者管理,使糖尿病管理更科學、高效、便捷。
參考文獻:
[1] 潘琦,郭立新. 全面正確評價腸促胰素的生物學效應[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3,15(9):790-796.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5,17(1):16-139.
[3] Gao L, Lee B W, Chawla M, et al. Tirzepatide versus insulin glargine as second-line or third-line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SURPASS-AP-Combo trial[J]. Nature Medicine, 2023, 29(6): 1500-1510.
[4] 楊文英,鄧玉穎. 替爾泊肽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進展.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5,17(03):393-399.
[5] Frías JP, Davies MJ, Rosenstock J, et al. Tirzepatide versus semaglutide once weekl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N Engl J Med, 2021, 385(6): 503-515.
[6] Paik J S, Jabbour S, Aleppo G, et al. Switching to Tirzepatide 5 mg from GLP-1 RAs: Clinical Expectations in the First 12 Weeks of Treatment[J]. Diabetologie und Stoffwechsel, 2025, 20(S 01): P15. 09.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醫學界內分泌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