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壓主要分原發性、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高血壓是指原因不明確的高血壓,即在經過詳盡的檢查后,仍無法確定具體病因的高血壓類型。繼發性高血壓是由特定的繼發原因引起,在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之前,必須先排除所有可能的繼發性高血壓因素。
中國高血壓患者近3億,其中10%~15%是繼發性高血壓,而且隨著對高血壓發病機制研究的深入以及臨床檢驗和診斷水平的提高,這一比例在逐漸上升,其中青年頑固性高血壓有40%屬于繼發性高血壓。
心內科門診接診過這樣一位患者:37歲,男性,長期服用3種降壓藥,但血壓仍控制不佳,反復頭痛、頭暈。醫生查閱化驗單發現患者血鉀偏低,住院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就是某種激素分泌過多導致的高血壓),經過手術治療,血壓恢復正常,無需再服降壓藥。臨床上,經常會遇到“首次發現高血壓服用藥物血壓控制不佳,或者長期服用多種降壓藥物血壓仍控制不理想”而來就診的患者,仔細詢問發現大多數都遺漏了關鍵的一步——查找血壓升高的原因。
兩種不同類型高血壓的治療方案存在差異,因此查找高血壓的原因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原發性高血壓通常需要借助口服藥物控制血壓。而繼發性高血壓,一旦根除了導致其發生的繼發性疾病,理論上繼發性高血壓就會隨之消失,除非已經引起嚴重的并發癥或者合并原發性高血壓。如對于腎上腺占位可以采取手術切除,腎動脈狹窄采用支架植入術而根治高血壓;而對于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推薦使用螺內酯等醛固酮拮抗劑;對于嗜鉻細胞瘤,則建議應用α受體阻滯劑;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患者則多建議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減輕體重,并使用呼吸機輔助治療。
因此,發現血壓升高,確診高血壓后,首先要做的不是著急吃藥把血壓降到正常水平,而是要耐心地查找高血壓的原因,區分是原發性高血壓還是繼發性高血壓,這一步至關重要!
引起繼發性高血壓的常見疾病有腎臟疾病、腎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如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嗜鉻細胞瘤、皮質醇增多癥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及藥源性高血壓等,可以通過以下三類檢查以查明病因,揭示高血壓的潛在病因。
實驗室檢查:涉及血鉀的測定,以及腎素、醛固酮、皮質醇、兒茶酚胺等激素水平的測定;尿液分析,確定是否存在蛋白尿和血尿。
影像學檢查:利用腎上腺CT/MRI來識別腎上腺有無占位性病變,以及通過腎動脈超聲/CTA來診斷腎血管是否狹窄。
特殊檢查:進行睡眠呼吸監測以排除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繼發性高血壓在臨床上發生心血管病、腦卒中、腎功能不全、甚至視網膜動脈硬化及腎衰竭的危險性會更高,但常被忽視,導致治療延誤,易進展為惡性高血壓,對主要受影響的器官(如心、腦、腎)的損害更嚴重。如果存在以下這些情況下,您可能屬于繼發性高血壓的高危人群,需要進行全面而詳盡的繼發性高血壓篩查。
1.血壓中度到重度升高的年輕高血壓患者,當血壓達到160 mmHg甚至180 mmHg以上時;
2.舒張壓高于100 mmHg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年齡≥65歲);
3.癥狀、體征或實驗室檢查有可疑陽性結果,例如肢體脈搏搏動不對稱性減弱或缺失、腹部聽到粗糙的血管音、既往患有腎臟疾病史等;
4.不明原因的高血壓伴低血鉀;
5.發生與高血壓程度不相稱的靶器官損傷;
6.降壓藥物聯合治療效果差,或者治療過程中血壓曾經控制良好但近期內又明顯升高;
7.惡性高血壓患者,血壓通常超過200/120 mmHg,并伴有嚴重的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損害。
友情提醒
面對高血壓,不應僅滿足于表面的降壓治療,而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正原因。一旦發現血壓升高應立即就醫,切勿盲目自行口服降壓藥物,因為某些藥物會影響高血壓的準確篩查,還有可能使病情惡化。患者應提供詳盡的病史信息,醫生則應重視使用篩查指南,避免陷入慣性思維的誤區,杜絕“只開藥不查病因”的做法,醫患攜手按下疾病的“暫停鍵”,真正實現對血壓的有效控制!
福建省老年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李先芳、主管護師 陳淑榮、吳詩頻/文
來源:福建省老年醫院
編輯:陳沂、楊沛
一審:陳素玲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