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婚姻有關的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婚姻與很多元素相互綁定,比如說愛情,比如說親情等等。但很少有電影為我們講述婚姻是什么?如何才能步入婚姻,或者如何才能找尋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人。電影中的婚姻往往是結束,然而現實中的婚姻卻是開始,開始時候的甜蜜會持續多久,電影并沒有給出答案,因此,關于婚姻的思考,我們究竟改向何處尋?
今天推薦波蘭喜劇電影《離婚》,本片用一種另類的方式展示給大家婚姻究竟是什么。一對已經離婚了的夫婦在人生當中不得不面對再次離婚的荒誕場景。他們在法律意義上已經完成了離婚,然而在他們所信奉的宗教意義上,他們的婚姻破裂了,但還沒有結束。丈夫需要跟即將結婚的新女友在教堂完成宣誓,然而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跟自己已經離婚了十幾年的妻子,在基督教的層面上再一次離婚。
對于國內觀眾來說,本片看了很容易懂,當然,這跟宗教無關,而是跟其中的流程有牽連。因為起訴離婚本身就是一件麻煩的事情,更何況之前還有離婚冷靜期等阻礙,對于迫切想要離婚的人來說,這部影片正說到了自己的痛處。然而在這個層面上,本片確實讓國內觀眾感覺很熟悉,但也僅僅是很熟悉,因為影片所闡述的核心問題,并不僅僅是離婚的流程而是婚姻的真諦。
丈夫之所以跟妻子的婚姻維持了幾年之后就宣告結束,原因在于他們一開始就錯了。丈夫結婚的主要原因是俸子以及沖動,而不是我們所常見的愛情的進階。這就造成了一個隱患。兩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沖動當中組成了家庭,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沒有歸于平靜,只是將這種沖動向后拉長了好幾年,于是,當這種沖動不在的時候,兩個人就選擇了離婚。
在本片中所宣揚的基督教體系看來,離婚是一個不光彩的事情,因此,才有了很多場次的挽回。這當然是一種喜劇效果,然而喜劇之外,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責任。因為電影全片都在宣揚一個主旨,那就是婚姻不是兒戲。
這也是現代社會人們所面臨的普遍難題,婚姻究竟是什么?我們很容易將婚姻歸結于兩種不同形式的家庭的組合或者是兩種個體為了抵御風險而進行抱團取暖。在這種理念的驅使下,婚姻逐漸的成為了一種物質上的合作,當其中的物質理念發生變化之后,合作自然就會終止了。這也是很多人厭惡離婚的流程太過于繁瑣的主要原因。
因為婚姻被錨定了物質,被錨定了不屬于婚姻的東西太多了,所以,離婚就成了一種糾錯,離婚后才能直到自己真的需要什么。然而我們卻忘記了另一種形式的糾錯,那就是結婚要不要慎重。如果大家能將離婚時候的慎重轉換為結婚時候的慎重,我們是不是會迎來逐漸降低的離婚率?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愿意討論。
婚姻是什么?是兩個人沖動的結合體嗎?是兩個人物質的加成嗎?都不是,找到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人人生才會更加通順,如果僅僅是為了負責人,僅僅是為了完成婚姻而結合,那么最終的結果只能讓離婚率更上一個臺階。
本片之所以有喜劇效果,原因在于離婚的問題上太過于慎重,如果這種慎重被用在結婚上面,那么面對離婚的人就會少很多。
大家不可否認的是沒有人愿意在一個動蕩的社會中生存,穩定的社會能帶給很多人安全感,而離婚則是破壞這種穩定的誘因。并不是說我們要針對離婚,而是說離婚是一種從穩定變向動蕩的時期,如果這種動蕩越少,那么整個社會就更加穩定。這是基本邏輯,但是離婚在當代社會并不是一件慎重的事情,正如結婚也不是一件慎重的事情一樣。
如果我們讓現代社會將一種穩態結構逐步的侵蝕,那么人人渴求的穩定久而久之就不復存在了。這對人類的未來來說并不是好事。而本片的意義在于教會了觀眾們看待結婚的冷靜要優于離婚的冷靜。如果我們真的能用一種成熟的心態找到屬于自己真正的愛人,那么這個世界就會更加美好。
離婚是一種糾錯,但沒有人愿意這種糾錯發生在自己身上,之所以片中的宗教以及國內對于起訴離婚有很多的緩沖,究其原因,沒有人愿意看到一個人的婚姻是因為選錯了而收場。人們都期待美好的愛情最終走向婚姻,且可以持續一輩子,這就需要我們在面對結婚的時候,將那些原本屬于婚姻的東西帶上,而將那些附屬品全部除去,這樣,整個世界才更美。
你好,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