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當圍棋棋子的清脆聲響再次回蕩在浦東塘橋社區,第八屆“塘橋杯”全國社區圍棋邀請賽正式拉開帷幕。這場匯聚全國16個省市的262名棋手,20支社區代表隊的賽事。作為“全國圍棋之鄉”,塘橋正以棋為橋,構建起“賽事+教育+文旅”的立體化文化生態,讓古老的圍棋藝術在現代社區煥發新生。
棋脈傳承:從社區賽事到文化地標
塘橋與圍棋的淵源可追溯至1993年。塘橋社區誕生了浦東新區歷史上的第一所圍棋特色學校--東進小學,并舉辦了“東進杯”少兒圍棋邀請賽、東進少兒圍棋節,自此,種下了圍棋文化的種子。2008年,首屆“塘橋杯”上海市社區圍棋邀請賽啟幕,2011年升級為全國賽事,形成“單年全國賽、雙年港澳臺賽”的固定格局。2013年,塘橋街道被中國圍棋協會授予“全國圍棋之鄉”稱號,成為上海首個獲此殊榮的社區。
如今,塘橋已形成覆蓋全年齡段的賽事體系:既有各組別男女混合賽,也有社區居民參與的“周周賽”;既有中小幼專屬的圍棋錦標賽,也有銀發群體的老年邀請賽。2024年舉辦的上海市首屆全國圍棋之鄉邀請賽中,塘橋街道隊力壓普陀、嘉定等老牌強區奪冠,弈客圍棋直播吸引近21萬人關注,足見其賽事影響力。
圍棋進校園:從興趣培養到文化浸潤
在塘橋,圍棋早已超越競技范疇,成為社區教育的重要載體。2024年邀請賽開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浦東實驗小學北校、塘橋幼兒園正式加入“圍棋進校園”項目,每年惠及2300人次學生。“圍棋不僅是腦力鍛煉,更是人格塑造。”浦東圍棋協會秘書長徐佳敏介紹,孩子們通過“圍棋文化禮儀”學習尊重與耐心,在對弈中培養抗挫折能力。
為提升教學質量,塘橋街道與浦東新區圍棋協會合作,組建由職業棋手、專業教練員組成的團隊,定期開展培訓,營造校園圍棋文化。2024年,塘橋青少年圍棋隊在上海市中小學生圍棋錦標賽中斬獲團體冠軍,成為社區教育的標桿。
社區里的全民普及實踐。塘橋街道與浦東新區圍棋協會合作,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設立專用圍棋教室,常年開設10個以上免費啟蒙班,累計培訓達5萬人次。精英培訓亦成果豐碩:一位塘橋訓練的小學生2024年代表上海參加合肥“智力運動會”獲金牌;90后宋怡雯、80后孟曉龍等棋手,從塘橋業余學棋成長為行業精英,仍主動請假參賽,詮釋“圍棋情結”。
賽事文旅融合:構建“賽事+文旅”雙向賦能體系
本屆邀請賽創新推出“跟著賽事去旅行”主題行動,深度整合圍棋文化與社區文旅資源,通過三大特色板塊實現賽事流量向區域發展的轉化。活動吸引全國400余組家庭參與,實現街道商業與文化的雙向賦能、協同發展。
主題路線串聯人文地標,打卡沉浸式體驗。塘橋街道通過賽事溝通群向參賽選手及游客推薦三條主題Citywalk路線。“非遺文化體驗線”串聯塘橋渡口與上海港碼頭號子群像藝術角,展現地域文化特色;“文明風尚線”途經張家浜信號臺與藝倉美術館,融合工業遺跡與藝術氛圍;“城市文明線”則環繞張家浜水環與塘橋公園,呈現生態與人文結合的城市景觀。還推出上海浦東福朋喜來登由由酒店、麗晟假日酒店和建國璞隱酒店陸家嘴軟件園店等酒店的賽事專屬折扣,游客掃碼即可完成在線預訂,實現“一鍵解決住宿需求”。
“跟著賽事去購物”板塊在選手報到區設置主題展位,現場展銷小彩椒、番茄汁等13類由由酒店特色產品,8種本地農產品,萬祥鎮的西瓜、枇杷等時令水果也同步參與展銷,形成“觀展、體驗、消費”一體化場景。
“跟著賽事去品嘗”活動則發放400份“逛吃塘橋”美食地圖,推薦浦江小廚、和盈臺灣料理、樂法餐廳等特色餐廳,參賽者憑賽事證件可享專屬折扣。有效推動“賽事流量”向“長期客源”轉化。
賽事通過文旅融合創新,不僅實現了文化傳播與商業賦能的雙重價值,更讓圍棋成為連接社區與外界的文化橋梁。據統計,活動期間弈客圍棋直播吸引近10萬人關注,而“跟著賽事去旅行”系列舉措則讓參賽家庭深度感受塘橋的人文魅力,為社區文化生態建設注入新動能。
棋治社區:黑白子間的治理智慧
塘橋杯賽事已成為浦東乃至上海圍棋的一張文化名片。街道與圍棋協會共建高水平業余隊,多次在全國社區賽、圍棋之鄉賽中奪冠,還與江蘇張家港市塘橋鎮開展四屆"雙塘橋杯"滬蘇對抗賽,推動長三角圍棋聯動。
從賽事到治理的價值升維。“圍棋教會我們,真正的勝利不在于擊敗對手,而在于共同成長。”塘橋街道黨工委書記費維照表示,未來將打造"賽事品牌化、教育常態化、文旅特色化"的文化生態圈。在文化中心,老人對弈、孩童觀棋的場景已成常態;在社區公園,“圍棋+運動”等跨界活動吸引多元群體——圍棋成為串聯代際、縫合社區的精神紐帶。
記者手記:在落子聲中聽見社區生長的聲音
站在塘橋公園廣場上,不遠處,幾位銀發老人對弈正酣,旁邊的孩童趴在凳上看得入神——眼前的場景,成了塘橋“圍棋之鄉”最直觀的詮釋。這時,一位老先生先生說:“2011年首屆全國賽我就來看了,那時賽場還在社區活動室,現在居然有了專屬的文旅路線。”聽著老先生的講述,我恍然驚覺,這里的圍棋早已超越了競技本身。
這種變化,藏在張家浜水環的Citywalk打卡點里,更寫在400個參賽家庭的笑臉中。賽事手冊里那行“一鍵解決吃住行”的承諾,背后是社區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民生溫度的巧思。
離開時,晚風吹起賽事宣傳旗。社區里燈火漸次亮起,而這邊的棋盤上,黑白子仍在無聲對話。或許,塘橋的智慧正在于此:以棋為媒,讓傳統文化在落子的“噠噠”聲中,生長為社區治理的“活棋”。這盤下了三十年的棋,終究是下在了百姓的心坎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