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專家!”87歲的姜伯駒院士直言:卡住我們脖子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教育!中國每年有800多萬大學生畢業,可在數理化領域能有成就的卻寥寥無幾,能稱得上世界頂尖科學家的更是少得可憐。
姜伯駒作為我國優秀的科學家、數學家,同時也是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的獲得者,不管是科研成就還是教研成果都是毋庸置疑的。
也正是姜院士回答了困惑我們多年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
回望歷史我們會發現,放棄國外優待毅然回國的錢學森、錢三強,一生只為大國重器的孫家棟,中國現代橋梁奠基人茅以升,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等等,這些時代楷模的名字如今依舊熠熠生輝。
而他們生活的時代,到處都是驚濤駭浪,國家發展艱難,甚至動蕩飄搖,即使在炮火下,即使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他們依舊能堅持進行學術研究,為國家發展,為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可如今呢?
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享受著老一輩科學家嘔心瀝血為我們爭取的幸福生活,我們不缺吃不缺穿,甚至不管是教育、醫療亦或是信息儲備都比當時的前輩要優越很多。但為什么現在的人才缺口越來越大,甚至再也出不來一位能夠比肩曾經前輩的人才了呢?
錢老發出這樣震耳欲聾的疑問,不正是在提醒我們所有人,我們應該正視人才發展問題,咱們國家之所以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正是這些偉大的先輩創造出的曙光給予的底氣嗎?
其實這個問題錢老很早就關注到了,并且不斷嘗試的在各種場合引起人們對于教育的關注。
所以,究其根本,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了呢?
教育體制的問題首當其沖,姜院士毫不掩飾的提出癥結所在,外部因素什么的咱們先不討論,就說咱們自身。
“應試教育”這四個字大家應該聽得都很多了,其中的意思大家都明白,由于教育體系的問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只是雜而淺,更重要的是,老師也為了“考而教”。
試卷上考什么學生學什么,長期以來,他們缺少的不只是對知識的統籌應用能力,更是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學生都以老師的話甚至是課本為權威,只要老師說的就是對的,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就連錢老這樣世界級的卓越科學家,照樣會出錯。
曾經就有過錢老刊登在報紙上的文章出現了失誤,一名在新疆的青年發現后寫信指出,錢老通篇回信中都以“您”為稱呼鼓勵了青年的獨立思考和勇于質疑的能力。
可如今這種珍貴的品質已經很難從學生身上看到了,咱們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之后當了家長或者老師,亦或是各行各業的領導,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這樣,社會整體就會缺乏能培養優秀人才的沃土。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如今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很看重結果,學生的個性化得不到好的發展,當然不能激發潛力,尤其是像物理科學這樣高難度、邏輯性極強的領域。
而且,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現在很多人都崇尚“急功近利”的學習氛圍,很多家長一定聽過“30天背完一本書”“45天提高三十分”這樣的宣傳吧。
不管是賣課還是輔導機構,都喜歡采用這樣的話術來吸引家長的目光,但有誰注意到了學習本就不是一個能用時間和分數衡量的問題了?
其實國家如今已經朝著教育改革這方面在不斷努力,但如今的情況,只有深度改革才能真正看到成效,并且改革絕不僅僅是決策層的事情,全社會都要共同努力。
誠然,如今國際上的各項科研成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想要突破不容易,但想想當年那些前輩的科研條件,他們是怎么在一無所有的條件下造出兩彈、核潛艇、導彈、東方紅系列等等的,這樣看來,大環境的不是可以拿來擋箭的理由,畢竟老一輩科學家已經創造了那么多不可能不是嗎?
信源:
中國數學會|姜伯駒院士在中國數學會數學教育研討會的發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