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直擊淋巴瘤新進展
整理 | 碧瑤
7月4日-5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與北京市希思科臨床腫瘤學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25中國臨床腫瘤學年度進展研討會(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BOA)”會議在南京召開。在血液腫瘤專場上,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趙東陸教授系統解讀了淋巴瘤領域三項里程碑研究,為我國淋巴瘤的精準診療和個體化治療提供了重要循證依據。本文特此整理。
圖1 血液系統腫瘤專場現場
PhasED-Seq技術前瞻性驗證:EOT ctDNA-MRD成DLBCL獨立預后標志物
在本次血液腫瘤專場匯報中,趙東陸教授首先介紹了“基于PhasED-Seq對DLBCL患者治療結束時的ctDNA-MRD進行前瞻性驗證”研究的結果。該研究旨在克服既往研究中治療方案與患者異質性的局限,通過在荷蘭和比利時50余家中心開展的HOVON-902試驗,對接受標準化一線治療(R-CHOP/DA-EPOCH-R)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隊列,獨立驗證PhasED-Seq技術檢測治療結束時(EOT)ctDNA-MRD的預后價值。采用Foresight CLARITY平臺,比對待治療前組織/血漿與正常DNA以鑒定phased variants(PVs),并通過EOT血漿樣本檢測微小殘留病灶(MRD)狀態。
圖2 趙東陸教授解讀HOVON-902研究
在156例患者中,150例(96%)成功完成PV鑒定(DLBCL 90%,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9%)。中位隨訪31個月時,全組24個月無進展生存(PFS)率和總生存(OS)率分別為74%和86%。治療結束時,76%的患者達到ctDNA-MRD陰性狀態,而24%為陽性;該MRD陽性狀態展現出極強的預后分層能力,與極差的臨床結局顯著相關——陽性組患者2年PFS率僅為28%,遠低于陰性組的88%,OS率同樣呈現巨大差距(50% vs 97%)。值得注意的是,該技術超越了傳統影像學評估的價值:在未達到完全緩解(CR)的患者亞組中,MRD陽性仍能獨立預測PFS惡化。同時,研究實現了精準風險分層,成功識別出MRD陰性且達到完全代謝緩解(CMR)的“超低危”人群,其預后極佳(2年PFS率91%,OS率99%)。多因素分析進一步證實,其是PFS和OS的獨立預測因子。
本研究首次在真實世界標準化治療隊列中系統驗證了PhasED-Seq檢測EOT ctDNA-MRD的核心價值:①補充影像學對非CR患者的殘留病灶識別;②篩選需強化治療的高危人群。結果為ctDNA-MRD納入DLBCL一線療效評估標準及個體化治療決策提供了高級別循證依據。
從靜脈到皮下:莫妥珠單抗固定療程開啟FL個體化治愈之路
隨后,趙東陸教授為大家分享Ⅱ期MorningSun研究的最新數據。本研究首次評估CD20xCD3雙抗莫妥珠單抗皮下制劑(SC)用于初治高腫瘤負荷濾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治療潛力。102例符合GELF標準的患者接受劑量遞增方案:第1周期(C1)第1天(D1)5mg、D8 45mg、D15 45mg,后續每21天周期D1給予45mg,持續最多17周期(約1年);達到部分/CMR者可進入延長維持階段(每8周45mg,最長1年)。
關鍵設計包括第1-2周期強制糖皮質激素預防以降低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風險,主要終點為24個月PFS率。中位隨訪13.9個月顯示,客觀緩解率(ORR)達87.3%(89/102),其中60.8%(62/102)獲得CMR,緩解者中位至緩解時間(TTR)為2.7個月。生存獲益顯著,12個月PFS率達82.8%(95%CI 73.0–89.3)。
圖3 趙東陸教授解讀Ⅱ期MorningSun研究
安全性方面,常見不良事件(AE)包括注射部位反應(57.8%)、疲勞(42.2%)、CRS(34.3%;均為1-2級)、頭痛(31.4%)及惡心(30.4%);3級及以上AE發生率44.1%,嚴重不良事件(SAE)發生率29.4%,CRS相關SAE僅10.8%且均緩解。
截至數據截點,55例患者完成17周期初始治療,42例進入維持階段(38例持續治療中)。該方案通過固定療程皮下給藥實現深度緩解(CMR率>60%)并有效控制CRS風險(無≥3級AE),為初治高腫瘤負荷FL患者提供了高效且門診友好的新型治療選擇。
5年OS率85%!澤布替尼單藥突破del(17p)CLL/SLL生存桎梏
最后,趙東陸教授介紹了SEQUOIA研究C組的結果。本隊列分析聚焦布魯頓酪氨酸激酶抑制劑(BTKi)澤布替尼在伴del(17p)的初治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患者中的長期療效與安全性(非隨機C組)。111例高危患者(中位年齡71歲;IGHV未突變型67例,同時存在TP53突變47例)接受澤布替尼單藥治療,中位隨訪達65.8個月。核心療效數據顯示:中位PFS和OS均未達到,60個月PFS率為72.2%(95%CI 62.4–79.8),校正COVID-19影響后為73.0%(63.3–80.6);60個月OS率達85.1%(76.9–90.6),校正后為87.0%(79.0–92.1)。ORR高達97.3%,CR/CRi率達18.2%。截至數據截點,62.2%患者仍持續治療。
圖4 趙東陸教授解讀SEQUOIA研究C組結果
安全性特征方面,常見AE包括感染(任何級別82%,≥3級33%)、出血(60%/6%)及中性粒細胞減少(19%/16%);房顫/房撲發生率為7%(≥3級5%)。治療終止主因為AE(17.1%)和疾病進展(15.3%),未發現新的長期安全信號。
澤布替尼單藥一線治療在伴del(17p)的高危CLL/SLL患者中展現卓越且持久的生存獲益(60個月PFS率>72%),其療效與無del(17p)患者隊列相當。穩定的安全性譜進一步支持其作為該類預后不良患者的一線優選治療方案,突破傳統del(17p)患者的不良預后壁壘。
小結
本次會議揭示血液腫瘤診療三大范式革新:PhasED-Seq技術推動預后分層進入分子時代,莫妥珠單抗皮下方案實現FL門診化治療,澤布替尼長效抑制改寫高危遺傳患者生存曲線。這些突破共同指向個體化、低毒化、慢病化管理的新時代……
本文來源:醫學界血液頻道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