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新聞報道:一名 8 歲男孩持續高熱,脖子上還出現鴿子蛋大小腫塊,就醫被確診為傳染性單核細胞綜合癥,俗稱“親吻病”,是奶奶頻繁親吻孫子導致的。
圖片截自微博
那什么是“親吻病”?有哪些癥狀?該如何治療?又該如何預防呢?想知道的話,就繼續往下看吧!!!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什么是“親吻病”
“親吻病”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急性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后良好,少數可出現噬血細胞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親吻病”的病因是患者感染了“親吻病毒”,也就是 EB 病毒。1964 年 Epstein 等首次在非洲兒童的淋巴瘤組織培養中發現 EB 病毒,其為皰疹病毒科,γ 亞科,是一種嗜人類淋巴細胞的皰疹病毒。
病毒攜帶者和患者是“親吻病”的傳染源,主要傳播途徑為唾液傳播,如接吻、口對口喂食等,也可經血液傳播。研究顯示,我國“親吻病”的發病高峰年齡為 4~6 歲,全年均可發病,以晚秋初冬高發。一次得病后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
EB 病毒主要感染人類口咽部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在我國南方鼻咽癌的患者中大多能檢測到 EB 病毒基因組的存在。本病分布廣泛,多呈散發性,可引起流行。由 EB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還有病毒相關性噬紅細胞增多癥、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淋巴瘤)、鼻咽癌等。
“親吻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親吻病”潛伏期為 1~2 周,起病急緩不一,早期癥狀與感冒相似,如發熱、咽痛、乏力等,因此,容易與之混淆。“親吻病”與感冒相鑒別的臨床表現是典型的臨床“三聯征”,即發熱、扁桃體炎和頸部淋巴結腫大。約 50%的患兒扁桃體有灰白色滲出物,25%的患兒上顎有瘀點。80%~95%的患兒有淺表淋巴結腫大,以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常見。
同時,可合并有肝脾大、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增高。除典型臨床“三聯征”外,15%~25%的患兒可出現眼瞼水腫,15%~20%的患兒可發生皮疹,皮疹的表現多樣,如蕁麻疹、斑丘疹、紅斑等。
“親吻病”如何治療?
“親吻病”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后良好,以對癥治療為主。
1. 抗病毒治療阿昔洛韋、更昔洛韋或伐昔洛韋等可降低病毒復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時間,但并不能減輕病情嚴重程度、縮短病程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2. 抗生素治療如合并細菌感染,可應用抗生素,但不建議使用阿莫西林和氨芐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應。
3. 糖皮質激素治療糖皮質激素可明顯減輕癥狀,如潑尼松,劑量為 1 mg/(kg·d),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 60 mg。
4. 休息急性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5. 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擠壓或撞擊脾臟的動作。建議盡量少用阿司匹林退熱,以免誘發脾破裂、血小板減少。
如何預防“親吻病”?
1.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禁止隨地吐痰,不可親吻或口對口喂養寶寶。寶寶的餐具也要與成人分開,單獨使用。
2. 患者口腔的分泌物應使用專門容器收集,并進行消毒無害化處理。
3. 預防接種 EB 病毒疫苗。
4. 多食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如新鮮的水果、蔬菜、雞蛋、牛奶等,同時,注意補充含鋅、鎂的食物,補充維生素 B6 和葉酸。避免辛辣飲食,不可長期抽煙、飲酒。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溫馨提醒
要想預防“親吻病”,可不要隨便親吻寶寶臉頰,孩子的手腳也不要親。同時,免疫力低下的成人也要注意,出現相關不適癥狀也要積極就醫,并做好個人防護。
策劃制作
來源 | 中華醫學會
作者丨王金梅 鄭州市中心醫院
審核丨張凱 鄭州市中心醫院 副主任藥師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