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杰克·沙利文在華盛頓一個智庫活動上拋出了一句重磅話:美國幾十年來試圖改變中國的努力,不管是明著來還是暗著搞,都沒成功。
這話一出,立馬炸開了鍋。畢竟,美國跟中國打了這么多年交道,從冷戰時期的拉攏,到后來的遏制,再到現在的全面競爭,這句“沒成功”算是給過去幾十年畫了個不太好看的句號。沙利文還說,中國在未來肯定是世界舞臺上的大玩家,美國得接受這個現實,找到一種跟中國既競爭又能共存的路子。
要說美國對華政策,得先從老早以前講起。冷戰那會兒,中美關系其實挺微妙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美國一開始是跟咱們對著干的,把中國看成蘇聯的小弟,全面封鎖,不承認新中國,還扶持臺灣搞對抗。那時候的美國,覺得自己是世界老大,意識形態上跟中國完全尿不到一個壺里。
可到了1970年代,風向變了。蘇聯崛起,美國感覺壓力山大,就開始琢磨拉攏中國來對付蘇聯。于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破冰,1979年正式建交。
建交之后,美國的對華政策有個核心想法,叫“接觸政策”。啥意思呢?就是通過經濟、文化、外交這些軟手段,把中國拉進西方的體系里,慢慢影響咱們,讓中國變得更像他們期望的那樣——最好是經濟開放、政治也跟著西化。
當時美國覺得,只要中國跟世界接軌,嘗到資本主義的甜頭,遲早會“改頭換面”。所以那段時間,美國大力推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鼓勵美國企業到中國投資,還搞了不少教育交流項目,想著用軟實力滲透進來。
不過,這套接觸政策到了21世紀初就有點變味了。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經濟開始起飛,尤其是2010年超過美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有點坐不住了。特別是奧巴馬時期,美國提出了“重返亞太”戰略,開始把中國當成潛在對手。
那時候,美國還不太好意思明著說要遏制中國,但實際上已經在亞太地區加強軍事部署,拉攏日本、澳大利亞這些盟友,擺明了是想給中國上點壓力。
到了特朗普上臺,畫風徹底變了。2018年貿易戰開打,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還把華為、中興這些企業往死里整,科技戰也跟著打響。這時候的美國對華政策,已經從“接觸”變成了赤裸裸的“遏制”。
特朗普政府覺得,中國不光沒按他們的劇本走,反而發展得太快,威脅到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拜登上臺后,這股勢頭也沒停下來,雖然嘴上說不搞新冷戰,但實際上在科技、軍事、經濟上對中國的圍堵一點沒放松。
幾十年的對華政策,美國從一開始的拉攏,到后來的防范,再到現在全面競爭,路子變了不少,但目標其實沒啥大變化——要么讓中國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要么壓住中國的崛起。可現實是,這兩招都沒奏效。
沙利文這次講話,算是把美國對華政策幾十年的努力做了個總結。他的意思很明白:美國過去想改變中國的路子,走不通。不管是明面上的經濟誘導,還是暗地里的政治施壓,都沒讓中國按照美國的劇本走。他還說,中國已經是個繞不開的大國,未來也是,美國得認清這點,調整策略,在競爭中找共存的路子。
這話聽著簡單,但背后意義不小。首先,這是美國官方第一次這么直接地承認,過去幾十年對華政策的失敗。以前美國政客要么嘴硬,說中國的發展是靠“偷技術”或者“不公平競爭”,要么就說自己的政策還沒見效,得再加把勁。可沙利文這次沒打馬虎眼,直接說“沒成功”,等于把遮羞布扯下來了。
其次,這話也透露出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轉向。過去,美國總覺得自己有能力“塑造”中國,可現在沙利文說,要接受中國是個“重要角色”,得跟中國共存。這說明,美國開始意識到,改變中國這條路走不通,得換個思路。不是說美國會放棄跟中國的競爭,而是得在競爭里找到平衡,不能一味想著把中國按死。
沙利文的講話出來后,外界反應挺大的。有人覺得這是美國認慫了,承認自己斗不過中國。也有人覺得,這只是美國在調整策略,準備換個更陰的方式對付中國。不管咋說,這話一出,美國對華政策肯定得有些新變化。
比如,沙利文提到過去一年跟中國高層的三輪會談,雙方關系有所緩和,還在禁毒、兩軍交流、人工智能這些領域有了點合作。這說明,美國可能更愿意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跟中國談,而不光是喊打喊殺。
當然,沙利文也沒把話說死。他提到,美國會繼續在人權、核擴散這些問題上盯著中國,還會跟盟友一起關注南海、臺海這些敏感地帶。也就是說,美國不會徹底放手,競爭還是主基調,只是得更務實點,別老想著一步到位把中國整垮。
美國為啥折騰了幾十年都沒能改變中國?這問題得從幾個方面挖挖根兒。
第一,中國崛起的勢頭太猛,擋都擋不住。過去幾十年,中國從一個窮得叮當響的國家,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從1978年的3679億元人民幣,漲到2023年的126萬億元,增長了幾百倍。
工業實力也牛得不行,中國現在是全球制造業老大,鋼鐵、汽車、高鐵這些領域都甩開美國好幾條街。軍事上也不含糊,海軍艦艇數量早就超過美國,導彈技術也讓美國忌憚。這樣的發展速度,美國想按住都按不住。
第二,美國自己算盤打得不好,戰略上老出錯。當初搞接觸政策,美國以為經濟開放會自然帶政治變化,可中國沒按他們的劇本走。咱們是經濟上接軌了,加入了全球化,但政治上沒松口,堅持走自己的路。美國沒料到中國能這么硬氣,以為自己開了個門,中國就會全盤西化,結果發現門開了,人家只拿了經濟的好處,政治上一點沒讓步。
再后來,美國改成遏制政策,可這時候中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隨便捏的軟柿子了。貿易戰打了幾年,美國自己的企業也喊疼,通脹還跟著漲。科技封鎖也沒多大用,中國在芯片、5G這些領域照樣有突破。美國低估了中國人的韌性和創新能力,高估了自己一呼百應的影響力。
第三,美國內部亂七八糟,也拖了后腿。這幾年,美國政治撕裂得厲害,兩黨吵架比干正事還積極。經濟上也不咋地,疫情之后債務飆升,基礎設施老舊,制造業還空心化。自己都一堆麻煩,哪有心思一門心思對付中國?反過來看,中國這邊政策穩定,目標清晰,一步步往前走,對比之下,美國的短板就更明顯了。
還有個原因,不能小看,就是中國自己的選擇。咱們從一開始就沒想全盤照搬西方那套,而是摸著石頭過河,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改革開放是干了,但沒丟掉自己的根。經濟發展起來了,國力強了,老百姓日子也好過了,這種情況下,美國想靠外力改變中國,基本沒戲。
沙利文這話一出,等于給未來的美中關系定了調:競爭肯定少不了,但也得共存。啥叫共存?就是美國得接受中國是個大玩家,不能老想著把中國踢出局。中國這邊呢,也得適應跟美國長期較勁的現實。
從美國角度看,他們不會放棄自己的利益。人權、臺海、南海這些問題,美國還會拿出來說事兒,盟友體系也會繼續拉攏。不過,沙利文也說了,美國愿意在氣候、禁毒、人工智能這些領域跟中國合作。這說明,美國也知道,有些全球性問題沒中國不行,光靠對抗解決不了。
對中國來說,崛起已經是事實,但壓力也不小。美國雖然承認改變不了中國,可沒說會放手不管。科技戰、軍事圍堵這些招數估計還會接著來。中國得在發展自己的同時,穩住跟美國的關系,別讓競爭變成沖突。
總的來說,沙利文這番話是個信號,美國對華政策從“改變中國”轉向“適應中國”。這不是說美國服軟了,而是現實逼得他們得換個玩法。未來中美關系肯定不會風平浪靜,但也不至于翻船。競爭是主線,可合作的空間也在慢慢打開。咱們中國人看這事兒,心里得有數:路還長著呢,但底氣已經攢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