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讓人難過的,從來不是沒錢,而是話語里藏著的傷害。
就像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的:“被童年溫柔對待的人,一輩子都能從中汲取力量;而童年留下傷痕的人,往往要花一輩子去撫平傷痛。”
爸媽說的話,會讓孩子要么帶著傷疤往前走,要么帶著勇氣長大。
下面這 5 句比缺錢更傷孩子的話,家長可得多留意。它們常常在不經意間,給家里埋下難過的種子。
一、“你看看人家孩子”
總拿自家孩子和別人比,會讓孩子打心底里覺得 “自己不行”,還總覺得周圍人都在盯著自己,一輩子都在跟人比來比去,想從比較里找到自己的價值。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種傷害還會一代代傳下去,影響到以后的孩子。
怎么說才好呢?
1、說清哪里進步了 ——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我發現你在這事兒上比以前做得好,接著努力呀!”
多關注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只看結果,讓他們相信自己能越來越厲害。
2、和自己比 —— 用自我成長當標準
“這次比上次做得棒,這就是在長大呀。”
少拿孩子跟別人比,多讓他們和自己的過去比,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
二、“我這么拼都是為了你”
這話其實是種情感上的強迫,把親子間的感情變成了像欠了債一樣的關系。
心理學里的 “情感賬戶” 理論提到,這種話會讓孩子不停地消耗心里的能量,去還這份 “感情債”,到最后關系可能就斷了。
怎么說才好呢?
1、分清楚責任 —— 各管各的事
“爸媽上班確實累,但看到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我們就覺得值了。”
把 “爸媽的付出” 和 “孩子的責任” 分開,別讓孩子心里總裝著愧疚。
2、別用感情綁著孩子 —— 好好愛就夠了
“我們愛你,所以愿意為你多做些事,但你不用為我們的心情負責呀。”
讓孩子知道,爸媽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是要他 “還債” 的。
三、“哭什么哭!憋回去”
逼著孩子把情緒壓下去,其實是在給他們心里裝了一道 “情感墻”,讓他們慢慢習慣把情緒藏起來。
時間長了,孩子的大腦里負責情緒的部分會變得特別敏感,要么對啥都沒感覺,要么突然就爆發,像蹺蹺板一樣忽高忽低。
怎么說才好呢?
1、看懂孩子的情緒 —— 幫他說出來
“你好像不太開心,愿意跟我講講嗎?”
別讓孩子憋著情緒,說出來才能慢慢好起來,總憋著容易出問題。
2、告訴孩子哭很正常 —— 爸媽也這樣過
“想哭就哭會兒,我小時候遇到這事也會哭呢。”
爸媽怎么對待情緒,孩子就會怎么對待自己的情緒。你接納他的哭,他才敢面對自己的感受。
四、“你也就這樣了”
這種帶著預判的話,其實符合心理學里的 “自我應驗效應”。
當家里最有權威的人總說孩子 “不行”,孩子就會慢慢只看自己 “不行” 的地方,最后真的活成別人說的樣子。
怎么說才好呢?
1、往前看 —— 相信孩子能進步
“這次沒做好也沒事,咱們一起想想下次怎么能做得更好。”
多給孩子點鼓勵,讓他覺得 “我能行”,慢慢就有動力了。
2、多給支持 —— 相信的力量很大
“我覺得你能做到,要是需要幫忙,隨時跟我說。”
爸媽越相信孩子,孩子就越敢往前闖,這就是心理學里說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
五、“要不是因為你”
這話是從根上否定孩子的存在,會讓他們對 “自己該不該存在” 產生懷疑。
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 “都是我不好”,心里裝著甩不掉的愧疚,甚至可能慢慢變得抑郁。
怎么說才好呢?
1、一起扛 —— 家是一起面對的地方
“日子里總有難事兒,但咱們是一家人,一起扛就不那么難了。”
讓孩子知道,他是家里的一份子,不管啥事兒,大家都一起擔著。
2、肯定孩子的存在 —— 家因他而暖
“你能來到這個家,本身就特別寶貴,我們一直都愛你。”
爸媽是孩子心里的靠山,可別讓自己的話,變成壓垮孩子的石頭。
說到底,教育從來不是把孩子刻成某個樣子,而是喚醒他們內心的力量。
一個家最該傳下去的,不是銀行卡里的數字,而是說話時的尊重、相處時的理解,還有藏在字里行間的愛。
就像心理學家約翰?鮑比說的:“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最早是從父母的態度里看出來的。”
要是爸媽的話里藏著刺,就算家里堆滿金銀,孩子的心里也會是空的。可要是話語里裹著暖,就算日子簡單,家里也會養出有力量的孩子。
別讓那些隨口說的話,變成扎在家人心里的釘子。畢竟,能治愈生活的,從來不是錢,而是家里人說出來的每一句溫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