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點:專注靈魂世界心理成長
1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被譽為精神分析學之父。
他的理論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心理、夢境、性欲和無意識的認知,對心理學、哲學、文學和藝術等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早年生活與教育(1856—1885)
1. 出生與家庭背景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的弗萊堡(今捷克境內)。
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Jacob Freud)是一名猶太羊毛商人,母親阿瑪莉亞(Amalia)是父親的第三任妻子。
弗洛伊德是家中長子,父母對他寄予厚望,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2. 求學與醫學之路
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專攻神經生理學。
188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隨后在維也納綜合醫院工作,研究神經系統疾病。
1884年,開始研究可卡因的醫學用途(但后來因朋友濫用而放棄)。
二、精神分析的誕生(1885—1900)
3. 與夏爾科的相遇:催眠與癔癥研究
1885年,弗洛伊德前往巴黎,師從讓-馬丁·夏爾科(Jean-Martin Charcot),學習催眠療法,并開始關注癔癥(歇斯底里)患者。
他發現許多精神疾病并非生理問題,而是由心理創傷引起。
4. 與約瑟夫·布洛伊爾的合作
1880年代,弗洛伊德與醫生約瑟夫·布洛伊爾(Josef Breuer)合作研究癔癥,采用談話療法(即讓患者自由表達,緩解癥狀)。
1895年,兩人合著《癔癥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標志著精神分析的萌芽。
5. 自我分析與《夢的解析》
1896年,弗洛伊德正式提出"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概念。
1897年,他開始自我分析,研究自己的夢境和童年記憶。
1900年,出版劃時代著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提出:
夢是愿望的滿足
潛意識(無意識)支配人類行為
"俄狄浦斯情結"(兒童對異性父母的依戀)
三、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1900—1930)
6. 核心理論的建立
弗洛伊德在這一階段完善了他的理論體系:
1905年《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提出:
性驅力(力比多,Libido)是人類行為的核心動力
兒童性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1923年《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提出人格結構理論:
本我(Id):本能欲望
自我(Ego):現實調節
超我(Superego):道德約束
7. 精神分析學派的壯大
1902年,成立"心理學星期三學會",后來發展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
他的追隨者包括榮格(Carl Jung)、阿德勒(Alfred Adler)、費倫齊(Sándor Ferenczi)等,但后來因理論分歧,榮格和阿德勒先后與他決裂。
四、晚年與流亡(1930—1939)
8. 納粹迫害與逃亡英國
1933年,希特勒上臺,納粹焚燒弗洛伊德的著作(因為他是猶太人)。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弗洛伊德被迫流亡英國倫敦。
1939年,因口腔癌(長期吸雪茄導致)病情惡化,在醫生幫助下實施安樂死,于9月23日去世。
五、弗洛伊德的遺產
盡管現代心理學對弗洛伊德的許多理論(如"陰莖嫉妒"、"俄狄浦斯情結")提出質疑,但他的貢獻不可磨滅:
開創精神分析療法(談話治療、自由聯想)
揭示潛意識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影響心理學、文學、電影、藝術(如超現實主義)
他的名言:
"人類的自戀遭受過三次重大打擊:哥白尼說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達爾文說人不是神的造物,而我說人甚至不能主宰自己的意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