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媽媽。
以往人們常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
成為婆婆之后,意味著這位女性的家庭地位,有了質的變化,從被動壓迫到主動控制,成為了家里最有話語權的人。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婆媳關系的權力結構發生了顯著的不同,傳統"婆婆主導"的模式逐漸被"兒媳強勢"所取代。
很多婆婆直言,盡管兒媳有些行為不像樣子,她們依然在家里是敢怒不敢言,還得好生伺候著;
那感覺非常不爽,娶個媳婦,像是娶了一尊佛像在家里要供著。
現在沒有過去所謂的“三綱五常”,媳婦問婆婆早安,要端茶倒水伺候婆婆一說,反倒是婆婆要費盡心思的討媳婦歡心。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
“婆媳位置”完全顛倒的背后
一是家庭模式的變化
從前的女性是嫁到婆婆家,自然受婆婆管制;現在是年輕人共同組建家庭,婆婆過來幫忙帶孩子;
核心家庭“夫妻+子女”的主流模式,決定婆婆從“管理者”成了“外來者”,自然沒了話語權。
二是社會觀念的變化
傳統社會的"二十四孝"式早已過時,絕對服從被"相互尊重"取代;
而且隨著人們高等教育所受年限的增加,兒媳平均受教育年限反超婆婆,科學育兒觀念使老人傳統經驗貶值,婆婆過往的經驗不再有說服力,說話也不再有“份量”。
三是女性經濟的崛起
女人不再仰人鼻息,女性也和男性一樣在職場上打拼,甚至做的比男性還好;
經濟獨立決定話語權,這削弱了傳統婆家經濟控制。
3種婆婆容易被兒媳“拿捏”
有些婆婆傾其所有,將自己的愛與關懷毫無保留地給予兒媳,然而換來的卻是被 “拿捏” 的局面,滿心委屈無處訴說。
究竟什么樣的婆婆更容易陷入這樣的困境呢?
我們發現,這幾類婆婆在婆媳關系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即便付出再多,也難以得到期望中的回應與尊重。
第一種,過度隱忍的“老好人”婆婆
朋友說實在看不慣家里的一位長者,她們對待自己的兒媳,簡直就是縱容,她一個外人看了,都覺得難受。
這家兒媳成天啥也不做,睡到日上三竿,吃飯還要端到嘴邊,她喜歡吃的就吃幾口,不喜歡吃的看了一眼,就不吭聲了,轉眼自己就騎車出去,自己開小灶。
即便如此,作為婆婆,她也是一句話不說,怕因為自己說錯話惹得兒媳不開心,鬧著回娘家,影響兒子的婚姻就不好了。
我們知道,老好人其實都是極大虧待自己的,委曲求全、性格軟弱,你以為是為了顧全大局,犧牲掉自己的情緒和利益,但是在外人看來,不過是軟弱無能罷了。
而且這類婆婆,遇到事情不放在明面上好好溝通,而是選擇過度隱忍,試圖用妥協來平息矛盾。
這種軟弱的態度,會讓兒媳覺得婆婆沒有原則,在以后的相處中,可能會更加隨意地對待婆婆,將婆婆的退讓視為理所當然,進一步 “拿捏” 婆婆。
第二種,自我犧牲的“付出型”婆婆
有時候付出沒有邊界、過度犧牲的付出型婆婆,更是惹人兒媳討厭,即便是做了很多,也得不到兒媳的感恩。
妹妹家的婆婆就是如此,我見過這位婆婆本人,挺熱情善良,但是就是太愛插手小夫妻倆之間的事情,真是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當初裝修房子的時候,她大包大攬,從全屋的設計、家具的定制到家電的購買,一個人都張羅著做完了;
但是裝修風格實在讓人不敢恭維,而且用的材質也不是特別好的,圖便宜還用了老鄉家的建材,沒多久就掉色起皮了,為此妹妹也是私下沒少抱怨。
還有一些婆婆,真是邊界感嚴重缺失,她們認為既然是一家人,就不應該有界限,隨意進出兒媳的房間,翻看兒媳的物品,幫兒媳整理衣柜衣物;
甚至過度干涉小兩口的生活細節,從夫妻間的相處模式到日常消費習慣,都要發表意見,連孩子的教育問題也要插手。
這種過度犧牲、沒有邊界的介入,會讓兒媳感到冒犯和不尊重,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本來婆婆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被看見,和兒媳拉進距離,沒想到反而適得其反,更加重了之間的矛盾,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
第三種,需要養老的“依賴型”婆婆
還有一些情感依賴型的婆婆,因為情感空虛或者出于別的原因,將情感過度寄托在兒媳身上,希望能夠得到關心和陪伴;
尤其是需要養老支持的婆婆,因為自己毫無經濟能力,自己的老年生活都需要兒媳一家支撐,于是對兒媳也是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兒媳利用婆婆的“養老焦慮”進行情感綁架,平時可能對婆婆不管不問,但是需要婆婆幫忙時就強調“以后我們給你養老”;
或者以“養老”為條件,要求婆婆繼續付出,幫忙帶二胎、做家務、做飯等。
因為婆婆沒有經濟或養老保障,害怕晚年無人照料,所以被兒媳拿捏的死死的。
一些建議
正因為一些老人比較善良,擁有這傳統的觀念,認為“不能和小的一般計較”,于是該忍讓的時候忍讓,這就會導致兒媳越來越不尊重自己;
也有害怕沖突,擔心因為自己的意見反對造成兒子婚姻的縫隙和不幸,不敢表達不滿,導致兒媳越來越強勢。
不想被兒媳拿捏,能夠和兒子兒媳保持平等的關系,“相看兩不厭”,需要婆婆也要習得一些知識和技巧:
- 保持經濟獨立:這個很關鍵,經濟基礎決定家庭地位,老人不要把自己的錢財全部都貢獻給子女,給自己留好養老金,走到哪里都不愁;
- 設立邊界:老人幫忙可以,但不要無底線的付出,幫子女帶娃、給子女買房,替子女做家務,到頭來落了一身病,還要自己受著;
- 學會拒絕:《出走的決心》中女主人公一輩子都是為別人而活,她想出去旅游幾天的心愿都一直沒被達成。其實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是自己的權利,老人不必事事都忍讓,最后沒了自己;
- 讓兒子有擔當:婆媳關系的核心還是兒子要能成事,遇到問題不偏不倚,知道媽是和自己最親的,所以要和媳婦搞好關系,媳婦心情順了,一切都好說。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婆媳更不例外,婆媳不是天敵,女兒不必為難女人,只有和諧相處,彼此尊重,才會讓小家散發柔和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