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護生態學團隊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中科院大類分區一區TOP,IF = 12)發表了題為“How Does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Social Risks of Harmful Dinoflagellates? A Predictive Study of China's Coastal Water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聚焦氣候變化情景下的有害甲藻風險格局,首次構建了一套生態-社會風險評估框架,揭示了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沿海有害甲藻分布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的復雜作用。
有害甲藻廣泛分布于全球沿海水域,構成多重生態與社會經濟威脅。隨著氣候變化,有害甲藻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可能發生顯著改變,但其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尚未得到系統評估。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海水養殖國,擁有約6億沿海人口,其海洋生態安全至關重要。該項研究以中國沿海水域的14種關鍵有害甲藻作為風險來源,與兩種社會經濟受體(海水養殖業和沿海人口)相結合,建立了“生態-社會風險”評估模型。研究揭示了未來(2100s)風險格局演變可能存在兩大特征,即風險源-風險受體的空間“脫鉤”以及風險趨勢的區域分化。研究發現,氣候變化驅動有害甲藻的分布格局改變,可能導致其在中國沿海的適宜棲息地與海水養殖密集區或人口聚集區的空間匹配度降低,稱之為“脫鉤”效應。區域風險格局將發生調整,北方省份的風險強度預計將上升(最高達30.46%),而大多數南方省份將可能出現下降。在物種層面,有5種有害甲藻可能出現風險增加,其中米氏凱倫藻(Karenia mikimotoi)、利瑪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等產毒藻種將經歷風險區面積和風險強度的同步上升,而其余物種的風險水平將維持穩定甚至降低。此外,研究發現在全國尺度上14種有害甲藻的總累積風險強度最多可能下降16.64%。上述發現挑戰了“氣候變化會普遍加劇有害藻類風險”的固有認知,表明氣候變化的影響在生態-社會復合系統中并非單向作用,其效應因物種和區域而異。研究凸顯了在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風險評估中制定本地化適應策略的重要性,為沿海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持。
海洋三所2022級碩士研究生蘇尚柯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胡文佳正高級工程師和陳彬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共同作者包括海洋三所羅肇河研究員、康建華研究員、杜建國研究員、鄭新慶研究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長友教授等。本研究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2YFF0802204, 2019YFE0124700和2022YFC31063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906127, 42176153)和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2022J06029, 2024J01182)等項目資助。
信息來源:自然資源部海洋三所。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