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87年的全套《紅樓夢》掛歷,整整13張圖片,張張精美。
它們,來自于1981版,由陳愛蓮女士主演的民族舞劇《紅樓夢》。
鮮少有人親眼見過陳愛蓮跳的林黛玉,但是《春江花月夜》的電影片段,還是容易找到的。
清水出芙蓉,綽約如仙子,說的就是舞臺上的她了。
好在那個年代有掛歷、有千里香香片、有帶彩圖的筆記本,保留下片鱗只甲,我們才得以略窺其一二風采。
封面的“寶黛”,是舞劇的B角組合葉建平和常曉蕾。
舞劇的服化道,要適合這種特殊的表演形式,跟普通的影視劇大不相同。
這種飄飄欲仙的輕盈通透感,在那個年代,是多少女孩子夢中才會有的打扮。
這一版絕美的舞劇《紅樓夢》,說是改編自《紅樓夢》原著,實際上脫胎于徐進編劇的62版越劇電影《紅樓夢》。
同王文娟大師一樣,陳愛蓮女士,也被很多觀眾認為,是真正讀懂了林黛玉的人。
整部舞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當然也是林黛玉。
單純用舞蹈來表達《紅樓夢》人物豐富深沉的精神世界,顯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雖然舞劇的舞蹈設(shè)計,沒有完全消除越劇舞蹈的痕跡,但是陳愛蓮女士的演繹,依然足以打動人心。
作為資深編導,于穎曾經(jīng)非常詳細地解釋過自己為角色設(shè)計的動作。
譬如,黛玉進府的第一個動作,是緩緩走到門前,用雙手拉著斗篷“亮相”,以表現(xiàn)其孤獨,然后一只手松開斗篷,另一只手托腮,腰部側(cè)彎,以展現(xiàn)其“弱柳扶風”。
葬花時,先是林妹妹肩荷花鋤的背影出現(xiàn),然后緩緩轉(zhuǎn)身,在漫天飛花中環(huán)顧四周,款款走來。
焚稿時,一雙水袖輕揮慢撣,再加上頓足、抖肩、咬發(fā)的動作,用來深化黛玉復雜、悲涼的心境。
不過,由于中國歌舞劇院當時正在全力排演“新古典舞派”的舞劇《文成公主》,這部民族舞劇《紅樓夢》,首演是由江蘇省歌舞團于1980年完成的。
劉滔、李莎分飾寶黛,共有八場。
1981年12月,中國歌舞劇院舞劇團在首都再次上演,由陳愛蓮主演,刪并為六場。
賈寶玉的A角演員是季錦武,薛寶釵由陳幗飾演。
這部舞劇當時連演好幾年、演出超過500場,1997年還曾經(jīng)復排,仍然由陳愛蓮飾演林黛玉。
舞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第二、三、六場,林黛玉的的獨舞和雙人舞。
《共讀西廂》的林黛玉穿杏紅色,艷麗動人又內(nèi)斂低調(diào)。
可惜陳愛蓮女士的這些優(yōu)美舞姿,我們今天看不到了。
這就是舞臺藝術(shù)的遺憾,由于傳播媒介的限制,我們不知道錯過了多少視覺盛宴。
同時期的舞劇,還有一部《絲路花雨》,其中“反彈琵琶”的造型,同樣令人幾十年無法忘懷。
本文為我來我看見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