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不知:光緒皇帝“載湉”是在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1月14日駕崩的,而光緒皇帝的陵寢是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才開始建造的,他的梓宮是公元1913年正式入葬崇陵地宮。那么公元1909年出殯的光緒皇帝棺槨會放在哪里?
中國最后一位有記載的帝王出殯儀式
光緒皇帝出殯時的梓宮照片
1909年3月12日,光緒皇帝的梓宮啟行出殯到易縣清西陵的梁各莊行宮暫安,一直到1913年11月入葬。
光緒皇帝出殯場景
在經過4年零11個月時間的停靈,光緒皇帝的棺槨才正式入葬崇陵地宮永遠奉安。在長時間的停靈期間,由于光緒皇帝的棺內放有木削等防腐香料, 棺槨經過49層刷漆防腐 ,直到1938年被盜前,他的尸體也沒有太多腐爛。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揭秘“光緒皇帝曲折的大出殯”究竟是怎樣完成的?
什么是“梓宮暫安”?
光緒皇帝梓宮出殯的儀式有多隆重
光緒皇帝葬禮照片
科普一下:清代皇帝“駕崩”后,沒有正式葬入陵寢前稱為“暫安”。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已經被幽禁了十年的光緒皇帝“載湉”在中南海的瀛臺涵元殿內駕崩,享年38歲。
光緒皇帝的梓宮從觀德殿奉移到清西陵“暫安”期間,舉行了繁雜的殯儀活動。盡管光緒皇帝駕崩時的清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內憂外患,國敝民貧,他死后的殯葬活動雖然比以往的歷代清朝皇帝都要簡略,但是整個喪禮儀式仍然是豪華鋪張,耗費白銀高達四十五萬兩。
乾隆皇帝的內棺照片
光緒皇帝的梓宮照片
科普一下:皇帝的棺槨為什么稱為“梓宮”?因為“棺”是用梓木制造的,而得名叫“梓宮”。
當時,從北京城到清西陵已經有火車可以直達,但是為了滿清皇室成員們為了恪守祖制,對于這次最后的帝王奉移喪儀采取了傳統的方式。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3月12日,光緒皇帝“載湉”的梓宮啟行從京城的景山觀德殿移出,運送到清西陵梁各莊行宮內“暫安”。 梓宮運送途中,由日本東洋照像館的攝影師拍攝了光緒皇帝龐大的梓宮出殯場景。
以下內容是中國最后一位有記載的帝王出殯儀式的全過程
光緒皇帝“載湉”梓宮出殯的當天,滿清的皇親國戚和王公大臣,隆裕太后,瑾貴妃等天剛亮就傾巢出動。
首先,辦理喪儀的大臣們率領內務府官員將冊,寶案,寶床,香案,香幾,銀五供等項由觀德殿搬出,送到“蘆殿”。“黃幔素帷”等項送往梁各莊行宮。
科普一下:“蘆殿”是下一站臨時停放梓宮的處所。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
鑾儀衛同內務府官員預備冊寶,黃亭,禮部和內務府官員恭捧香冊,香寶安奉黃亭內,執事官備好大升輦于殯宮大門外。
攝政王載灃老年照片
一切準備就緒,由監國攝政王“載灃”代詣來到光緒皇帝梓宮前祭酒三爵,每祭行一拜禮,眾官隨行。
三祭之后,由辦理喪儀的大臣,禮部內務府鑾儀衛大臣率領執事官及校尉等將光緒皇帝的梓宮移出觀德殿大門外登大輿。
禮部尚書向大輿祭酒三爵,每祭行一叩禮,焚紙錢5000張,王公大臣等皆隨行叩禮,108名喇嘛在觀德殿大門外誦經為光緒皇帝送行。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
恭辦喪禮大臣,各項有執事官員,近支王公,御前大臣,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內務府執差人員隨行前往西陵梁各莊。
四品以下官員,百姓,商人,學生等俱在城門外關廂內集結,等待皇帝梓宮經過時下跪舉哀。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場景
光緒皇帝的梓宮從京城殯宮送到清西陵“暫安”,期間路程有240里,行程需要走4天3夜,具體時間,梓宮途經路線如下規劃:
3月12日,梓宮由景山東門起,地安門,阜成門(10里),在彰義村頭宿(28里),一共38里。
3月13日,彰義村,韓村河二宿,共81里。
3月14日,韓村河,魏村三宿,共65里。
3月15日,魏村,梁各莊,共65里。
在送葬路上,龐大的送葬隊伍浩浩蕩蕩,蜿蜒十幾華里,由太寧鎮綠營馬隊作先鋒開道,禁衛軍及憲兵隊沿路警戒。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
光緒皇帝出殯場景
在送葬隊伍前面是由64人組成的引幡隊舉著花花綠綠的萬民旗萬民傘走在前面,接著是1300多人的法駕鹵薄儀仗隊。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場景
所執器物五花八門,包括篦頭4對,畫角24支,鼓48面,大銅號8支,小銅號8支,金鉦4面,仗鼓4面,龍頭笛12管,板4串,各種旗幟90面,青赤黃白黑五色龍纛各2面,黃麾1對,儀锽氅4對。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場景
以及方天戟,立瓜,臥瓜,御杖,靜鞭,龍扇,紅燈,金爐,金交椅,大輅,玉輅,大馬輦,小馬輦,香步輦,涼步輦,大儀轎共68種,638件,僅法駕鹵薄儀仗隊就排了5里多長。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照片
光緒皇帝的梓宮跟隨在法駕鹵薄儀仗隊之后,梓宮是由一根前安龍頭,后鑲龍尾的大杠為軸心的“獨龍杠”,抬“獨龍杠”的杠夫們一共有7920名,每天分為60班,每班128人,另配幫夫240人隨時替換體力不支的人。
光緒皇帝梓宮
光緒皇帝梓宮上的葫蘆金頂
光緒皇帝的梓宮外裝置葫蘆金頂,(光緒帝棺槨上的葫蘆頭長度是56cm)黃緞繡金龍的棺罩,由于皇家忌諱死字,所以給經過喬裝打扮的大棺材起了一個吉祥好聽的名字叫“吉祥轎”。
這頂“吉祥轎”寬就達5米有余,罩頂系有兩條黃絨繩,披于前后左右,由四人各牽一頭,用來保持棺罩的穩定與平衡。
光緒皇帝梓宮出殯
棺罩兩側各有杠夫12人,每人舉著一根紅漆竹竿上挑二尺見方的黃旗,前面有兩個身穿孝衣,頭戴去纓秋帽的人,手敲響尺引導皇杠的行進。
科普一下:“響尺”是用2尺長和1尺長的木尺各一根,中間用繩子相連,用小尺敲擊大尺使其發出聲響。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
抬皇杠的人員大多是從良鄉、宛平、大興、房山等縣應皇差而來的包衣旗人。他們一律身穿紫色團花麻駕衣,戴黃手套,穿黃靴罩,土黃套褲、頭戴盆式黑氈帽,帽子上安朝天黃鵝翎。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
在光緒皇帝棺槨正式出殯前,這些杠夫們要在德勝門外的廣場上演習十天,稱之為“演杠”。操練時按照送葬的要求,在皇杠上放梓宮的位置擺上一桌一椅,在桌子上放一碗水,并由一名官員坐在椅子上審視水碗,皇杠行進無論遠近,快慢,轉彎,以128人的步伐整齊劃一,令行禁止,水不溢出為各格。
光緒皇帝出殯場景
隆裕太后
光緒皇帝梓宮的后面是隆裕太后,瑾貴妃以及王公大臣的車隊,為光緒皇帝梓宮出殯的車輛一共達到1400多輛。
光緒皇帝葬禮
從京城到清西陵的送葬路上,沿途有專人負責撒紙錢,僅從景山東門到阜成門一段,就撒了紙錢有90萬枚,重達1000余斤。一連四天,撒紙錢不斷,每到吉時還要燒紙錢。
除了撒紙錢,燒紙錢以外,光緒皇帝梓宮出殯前后要焚燒掉不計其數的紙人,紙馬,樓庫,器皿,松亭,松橋,衣帽,鞋履,衾枕,被褥。
凡是光緒皇帝生前用過的衣物,除了遺念會分送給親友們外,其余的不論新舊都要分批次燒掉。
建造蘆殿有哪些花銷?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場景
抬梓宮的7000多位杠夫,第一天啟程從景山經過地安門,阜成門,盧溝橋抵達彰義村,第二天啟程抵達韓村河,第三天抵達保定魏村,第四天到達 梁各莊行宮 ,途中支搭蘆殿停放梓宮蘆殿外搭136座各類帳篷供皇家王公官兵休息。
在送葬沿途所停留的三個夜晚,都要臨時搭建蘆殿與黃幄,作為迎送梓宮和暫時停放梓宮的臨時處所。所用的材料大多數為高級布料,雖然只為一夜之用,但也營造出來了一個玉階金瓦,金碧輝煌的效果。
蘆殿的搭造非常講究,先用黃綢布圍成內城墻,再用白綾布圍成外城墻,在外城墻的外圍,還有一道網城。
根據記載:每座蘆殿七楹,面寬12丈4尺,屋檐高2丈,進深9丈,前檐隔扇5槽,抱廈一間,殿前有牌樓一座,兩廂是鑾輦棚,擺供棚有4座,這些黃幔圍墻82丈2尺。四角設置馬駕更棚4座,墻外支有黃綢白綾賬房136座,巡房若干座。
以上三處蘆殿的建造一共用銀29000兩,僅蘆殿內用的大號白蠟就高達6528支。
光緒皇帝棺槨出殯場景
光緒皇帝梓宮的“暫安殿”是在清西陵的梁各莊行宮的正殿內,此時的隆裕太后與瑾貴妃分別住在左右配殿內陪靈。
隆裕皇太后
瑾太妃照片
暫安殿的附近還設置有王公大臣六班公所,凡現在各都院和八旗都統們都要輪流值班。在此期間,每天都要進行繁瑣的祭奠活動。
光緒皇帝的棺槨是怎樣通過盧溝橋的?
由于光緒皇帝的殯葬地點是在河北省易縣的清西陵內,梓宮必須要通過盧溝橋。由于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后,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09年3月14日,光緒皇帝的<吉祥轎>棺槨經過盧溝橋。
光緒皇帝的<吉祥轎>棺槨及128位抬杠杠夫
光緒皇帝的靈柩從景山出發經過盧溝橋。為了方便光緒皇帝的靈柩通過,政府提前拆除了橋上的37座石獅子欄桿,在橋面南北加寬了三尺。臨時用木頭方塊畫一堆花花綠綠的假獅子頭擺放在橋上?。
光緒皇帝的棺槨過盧溝橋
在橋上每隔一柱架起玻璃罩的燈,在抬棺過橋的過程中,128名杠夫緩慢行進,由于石欄拆除,導致橋面榫卯對接破損,橋面出現了沉降(臨時搭建的松木橋板留下永久損傷。
根據宛平縣志的記載,光緒皇帝的葬禮過后,橋面出現七處沉降,最大落差達兩寸。
"古橋檔案"探橋顯示,東南側第14根望柱底部仍墊著光緒年間的木楔,經碳十四檢測確認為1909年華北油松。
光緒皇帝出殯后,盧溝橋的欄桿被拆除,當時的百姓們認為風水被破壞,導致周邊的經濟和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如商鋪關閉,趕集人減少,農作物收成不佳?。
石獅損毀存在力學證據。北京交通大學土木系教授團隊發現,橋北側石獅頸部斷裂面多呈45度斜角,符合橫向受力斷裂特征。這與杠夫行進路線記錄相符,128人抬棺時產生的橫向扭力,超過榫卯結構的承受極限。
拆除工程暴露出橋柱底部結構。每根石柱下方埋著長三尺、寬一尺的青石板,表面鑿有凹槽,槽內蓄水養著金色鯽魚。
北京古建研究院2023年測繪證實,現存橋柱中61根底部存在方形凹槽,與《金史》記載的"石竇蓄鱗"防洪設計吻合。槽內蓄水養著小鯽魚。這些魚在拆除過程中消失,老百姓認為是風水破壞的象征?。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擊中橋西第121號石獅。該石獅左前爪殘留光緒年間修補的石膏層,彈片劃痕深度正好穿透這層近代修補材料。游客觸摸到的獅身裂紋,上層是1909年的木工鑿痕,下層是1937年的金屬刮痕。
光緒皇帝崇陵
光緒皇帝出殯的時候,他的崇陵還沒有建成,一直到1913年11月,已經在梁各莊行宮正殿停放了四年零八個月的光緒皇帝梓宮才得以入葬崇陵地宮,此時的大清王朝早已經滅亡。
崇陵妃園寢寶頂
光緒皇帝的出殯儀式和禮節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的帝王出殯,那么在這么長時間的停靈期間,他的尸體是如何保持不腐的?
帝王尸體不腐的原因有哪些?
光緒皇帝的尸體經過了什么樣的防腐處理?
光緒皇帝載湉
光緒皇帝的遺體
一、首先是使用檀香木棺材?,光緒皇帝“載湉”的遺體被置于檀香木制成的棺材中,這種木材具有天然的防腐作用?。光緒皇帝身下墊著6厘米厚的檀香鋸末,鋸末下還有4CM厚的香料。
此外,帝王的棺槨還要經過49層刷漆層層密封,棺槨封口處都刷過漆,也能維持一個相對密閉的環境。
? 二、青石灰的使用?,在光緒皇帝的棺材內部灑滿了青石灰,這種物質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保持環境干燥,從而防止尸體腐爛?。棺內有木削等防腐香料, 到1938年被盜前,尸體沒有太多腐爛。
光緒皇帝的遺骨
? 三、金線綢包裹?,載湉的遺體被金線綢裹纏,形成了一個封閉的防腐環境,進一步延長了尸體的保存時間?。
光緒皇帝謚號的碑文
以上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才使得光緒皇帝的頭發在百年后仍然完好無損,沒有腐爛?。
光緒皇帝“載湉”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以帝王規格出殯的皇帝!
,讀史明志,我們終將在歷史中相遇,今天的知識點,您學會了嗎?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本文是原創首發,創作不易,請勿搬運,侵權必究!歡迎大家收看下期,文章定期更新中,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