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G7看似是一場情緒價值的勝利,背后是小鵬汽車日益成熟的造車能力。
文丨智駕網 王欣 雨來??
編輯丨雨來
從6月27晶小米YU7上市到7月3日小鵬G7公布售價,中間間隔了不到一周,無可回避的是小鵬G7也是奔著Model Y(參數丨圖片)來的,YU7與G7則更是躲不開的競品。
盡管在小米YU7發布后,何小鵬在微博表示了祝賀并親自下了一單,但同樣無可回避的是,YU7大定3分鐘突破20萬臺,18小時,鎖單24萬臺帶來的壓迫感是巨大的。
這不僅是24萬訂單,它還被解讀為無數個話題,或正面或負面被社會大眾掰開了、揉碎了進行解讀,鋪天蓋地,不給其它話題一線生機,像一棵樹遮擋了所有陽光,宇蓋之下寸草不生。
在G7發布會后,何小鵬在與媒體交流時不由自我調侃:
“小米發了一個20萬臺,你說我們怎么發?!”
對比兩款車型的大定數據,雖然不在一個層級,但小鵬G7的表現是不錯的。
當晚發布會開售9分鐘后,小鵬G7大定數量超過了1萬輛,是小鵬迄今為止發布會后大定最快突破1萬輛的一次,這一刻,是屬于何小鵬的PB。
這是一次突圍,小鵬G7殺出了一條血路,并讓所有同一賽道的選手看到了希望。
01.
錯位定價和自研算力,小鵬找準自身優勢
何小鵬毫不避諱他深度復盤了小米YU7的成功在于:“顏值和操控能力” 帶來的情緒吸引力。
他說,做車的左手要有科技,右手要有藝術,品質是基礎,情緒是高度。
小米YU7的成功,“說明現在市場隨著95后、00后消費者的進入,他們不僅是要一款沒有短板的車,更是一款長板非常長的車型。”
小鵬G7是小鵬汽車今年推出的第一款全新車型,與YU7雖同屬中高端SUV賽道,但YU7憑借運動化設計(如流線轎跑造型、長車頭比例)精準觸達追求“炫酷感”的極客與性能黨,而G7更偏向家庭實用場景,車內空間與乘坐舒適性是其主打標簽。
在定價上,相比小米YU7定位25.35萬元-32.99萬元價格區間,小鵬G7售價直接下探近6萬元,完全避開了YU7的價格帶。
小鵬G7共有602長續航Max、702超長續航Max、702超長續航Ultra三個版本,售價分別為19.58萬元、20.58萬元和22.58萬元,上市即可交付。
在先期權益上,Max版可另外享受價值1.7萬元的限時配置贈送,Ultra版則將贈送配置的價值增加至2.2萬元。
相比小米YU7標準版25.35萬的售價低近6萬,比特斯拉Model Y后驅版(26.39萬)便宜7萬。
小米YU7的長板是性能和顏值,以百公里3秒加速強化運動基因,配置上同樣精打細算,比如在電池方面,小米YU7標準版和Pro版都是磷酸鐵鋰,只有Max版采用了三元鋰。
而小鵬G7選擇在自己擅長的空間舒適和硬核科技兩大領域取勝,所以沒有再追求極致的風阻,做成像 G6 那種大溜背。
在車身尺寸方面,小鵬G7長寬高分別為4892/1925/1655mm,軸距為2890mm,與特斯拉Model Y 相比,參數差距相差不大,但其內部空間卻更勝一籌。
在艙內空間上,“比Model Y 4.02m3多出一個單人衣柜”,小鵬G7整車空間容積 4.47m3,819L后備箱可容納50顆標準籃球,碾壓YU7溜背造型犧牲的后排空間。
在舒適性上,小鵬G7全系標配通風座椅+按摩+AR-HUD,對比Model Y通風功能需2萬選裝、YU7零重力座椅僅頂配專屬,實現“入門即豪華”。
除了延續小鵬G系列擅長的「摳細節」式的儲物收納設計外,小鵬G7還帶來號稱特斯拉之上的太極AI底盤,可實現提前識別減速帶、顛簸路段、障礙物、凹坑和凸起,全面進化的6D防暈車功能等豪車同款能力。
發布會上讓人記憶頗深的一幕是,容易暈車的網紅狗,坐上小鵬G7直接不暈車了。
在充電效率方面,小鵬G7全域 800V 高壓 SiC 碳化硅平臺、具備5C 快充能力。
不過,小鵬G7最大的亮點有二:
一是小鵬自研圖靈芯片的上車,實現了對當前市場上所有智能汽車算力的超越(詳見《》)。
二是基座大模型VLA通過蒸餾方式實現了車端布署。
小鵬G7的Max版本依然采用了2 顆英偉達OrinX 芯片(與剛剛發布的MONA M03 Max算力相同),G7 Ultra則是小鵬自研芯片圖靈芯片首次上車,一次配了3 顆,有效算力超過 2000TOPS,史上最強。
官方雖然沒有給出單顆芯片具體的算力參數,但表示1顆圖靈AI芯片有效算力頂3顆Orin-X,3顆則相當于9顆主流智駕芯? 。
何小鵬在回顧造芯歷程時憶及造車前輩對他的告誡:造車,造10萬臺汽車才可能盈利,而造芯片投入數以十億計,100萬臺銷量才到盈虧平衡。
自研芯片可以通過財務攤薄,降價汽車售價,汽車借助性價比優勢大賣則可以進一步降低單顆芯片的成本。
而小鵬開發的云上基座模型VLA通過蒸餾方式部署到Max版本,這意味Ultra和Max車主都能享受到云端超大模型帶來的性能升級。
當然,蒸餾到大算力平臺的模型和蒸餾到小算力平臺的模型,尺寸和性能會有一定區別。何小鵬說,也會在Ultra車型上定制本地端運行顯性化的VLA功能,例如可交互的VLA、語音控車、主動服務等。
小鵬G7在軟件層面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全域AI大模型」架構,其技術核心體現在兩個首創模型:
第一大體現是小鵬G7首發的「大腦+小腦」VLA-OL模型,號稱首次給智能輔助駕駛增加「運動型大腦」。
第二大體現是小鵬首發的VLM視覺大模型。
何小鵬認為,擁有「大腦能力」是車企邁向L4/L5級無人駕駛的必經之路。
如果說小鵬自研圖靈AI芯片的上車讓小鵬G7具備了L3級自動駕駛的算力,基座模型VLA布署在車端則讓小鵬G7具備了L3自動駕駛的軟件能力。
這可能是小鵬G7最為讓人扼腕的一點,這本是一款可以在今年宣稱L3落地的第一車,但陰差陽錯,當前在智駕領域監管層的收緊,L3法規放開的時間表推后,讓小鵬G7在能力具備時錯失這一市場領先機遇,以獨特的技術優勢區別于市場上同類競品。
智駕網的團隊體驗過小鵬G7 MAX版本的城市NOA能力,雖然去掉了激光雷達,但其類人化的智駕能力遠超市場上大多數同類產品,在雨天、夜晚等場景上不輸市場上最出色的雷視融合方案。
小鵬G7雖然對標特斯拉Model Y,并與小米YU7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但本質上與YU7是兩種完全不同意義的車型,在AI和智駕領域更是遠遠強于小米YU7。
在雷軍和小米YU7產生的強大的壓迫感面前,小鵬G7殺于一條血路,借助的正是自身強大的技術優勢和不遜色于任何產品的性價比。
02.
圍剿Model Y以及與YU7的生存博弈
Model Y自去年被中國車圈剿已有一段時日,雖然特斯拉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市場表現不佳,但中國市場依然相對穩健。
不可否認,小鵬G7的空間首先是搶點Model Y的基本盤。
在小鵬G7上市發布會現場,何小鵬拿出今年1月份特斯拉發布煥新版Model Y的“盡管對比”宣傳截圖時,看似是接力雷軍一同挑戰特斯拉。
大有以定價差異化與小米YU7戰略協同之意。
實則是炫耀了小鵬汽車的供應鏈整合能力,以接近7萬元的差價在各個維度實現了對Model Y的數據壓制。
做為國內僅有的兩家堅持視覺智駕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小鵬G7在特斯拉FSD尚無法在華落地的窗口期,在智駕體驗上已大大領先于Model Y。
小鵬G7產品負責人 Nick表示:
所有車企都是對著Model Y做的。在我們整個前期造車過程,確實需要看Model Y,這款車型從2021年進入中國以來長達5年時間,而且整個變化、迭代速度在沒有像中國車企這么快的情況下還能長盛不衰,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
小鵬G7在全面對標Model Y方面,價格對標是核心的核心,只有整合供應鏈的能力強大,才有可能在定價上超越特斯拉。
另據Nick透露,Model Y的價格不是很穩定,“它跟我們不太一樣,比如Model Y去年Q4的時候掉到24.99萬,它的整個價格是隨著產能和市場供應進行動態調整的,不是用促銷形式實現的,所以我們會考慮它未來動態調整的可能性。”
小鵬G7將價格起售價殺入20萬元區間,大大拉高于了與特斯拉Model Y以及小米YU7的定價優勢,也對零跑形成了巨大壓力。
親兄弟,明算賬,何小鵬和雷軍是戰友也更是對手。
這就是何小鵬在市場上日益成熟的表現,自小鵬MONA 03上市以來,每一款產品的上市都以穩、準、狠著稱,每款產品的定價策略都充滿了進攻性。
從基本盤來看,今年上半年,小鵬汽車是新勢力中表現最好的品牌,2025年1-6月,小鵬汽車累計交付新車197189輛,超過2024年全年交付量。
單看6月,小鵬汽車共交付新車34611輛,同比增長224%,連續8個月交付量超3萬輛。其中,小鵬MONA M03系列更是已經連續10個月實現月交付量破萬,小鵬G6在6月也實現了8700臺的成績。
小鵬G7的上市,不僅開啟了品牌2025年產品強周期的序幕,更將中國新勢力的生存競賽推向深水區——當“移動的家”理想與“小理想”零跑相繼跨過盈利線,小鵬亟需通過G7的“智價比”革命在20萬級紅海市場撕開裂口。
但小鵬汽車現在的表現,正讓何小鵬立下的2025年盈利目標正變得日漸可觸摸。
【關注智能汽車,關注智駕網視頻號】
關注汽車的智駕時代上智駕網(http://autor.com.cn)
合作or新聞線索提供,聯系郵箱:editor@autor.com.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