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工程建設領域腐敗案件頻發,海南省臨高縣近日審理的一起行賄受賄案再次引發社會關注。7月2日,臨高法院公開審理被告人王某成涉嫌受賄、行賄一案,揭露了一起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典型案例。這起案件不僅涉及巨額賄賂,更暴露出工程建設領域權力尋租的深層問題,值得深入剖析。
根據檢察機關指控,2014年至2018年間,王某成為承攬工程,向時任調樓鎮黨委書記、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的符巍瀚行賄67萬元現金和一輛價值43萬元的越野轎車。在成功獲取工程項目后,雙方的權錢交易并未停止,反而演變為更為隱蔽的"中間人"模式。2019年至2020年,王某成充當符巍瀚的"白手套",負責與請托人商定事項并轉達符巍瀚,待事項辦成后,再通過王某成轉交賄賂款,共計62萬元。這種"中間人"模式的出現,反映出腐敗分子為規避監管而采取的更為隱蔽的作案手法。
從案件細節來看,這起腐敗案件呈現出幾個顯著特點。首先是行賄金額巨大,僅現金就達129萬元,加上越野車總價值超過170萬元。其次是持續時間長,從2014年延續至2020年,長達六年之久。第三是作案手法從直接行賄發展為"中間人"模式,顯示出腐敗行為的"升級換代"。更值得注意的是,符巍瀚利用擔任調樓鎮黨委書記和農業農村局局長的雙重職務便利,在工程項目承攬、漁船業務辦理、工程款撥付等多個領域為他人謀取利益,收受財物總計234.3萬元,其權力尋租的范圍之廣令人震驚。
這起案件暴露出工程建設領域腐敗的多重問題。一方面,工程項目審批、承攬、撥款等環節權力集中,缺乏有效監督,為權力尋租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部分企業不是通過提升競爭力獲取項目,而是通過賄賂官員走捷徑,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隨著反腐力度加大,腐敗分子不斷變換手法,從直接受賄發展為通過中間人間接受賄,增加了查處難度。
從制度層面看,此案反映出三個薄弱環節。一是權力運行不透明,工程項目審批等關鍵環節缺乏公開透明的程序,為暗箱操作留下空間。二是監督機制不健全,對"一把手"的監督存在盲區,符巍瀚在長達八年的時間里持續受賄而未被及時發現就是例證。三是懲處力度有待加強,雖然近年來反腐力度不斷加大,但仍有部分人心存僥幸,鋌而走險。
王某成在庭審中認罪悔罪的態度固然值得肯定,但更應反思如何從源頭上預防此類案件發生。首先,要完善工程建設領域制度設計,推行全流程電子化、透明化管理,壓縮權力尋租空間。其次,要強化對關鍵崗位人員的監督,特別是對"一把手"的權力制約。第三,要建立健全行賄人"黑名單"制度,提高行賄成本。最后,要加強廉政教育和法治宣傳,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社會氛圍。
當前,海南正在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至關重要。這起案件警示我們,必須持續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堅決斬斷利益輸送鏈條,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環境。只有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工程建設領域腐敗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