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朗普的新衣
這份法案實際上是一種“兩黨權力交接記錄”,或者說“劫貧濟富”這個美國國內對該法案的評價,準確來說是劫“青壯年外來移民”的福利,濟“本土中產”的消費。
但為什么“本土中產”需要被打上引號呢,因為大而美法案中所延續的中小企業的減稅政策(TCJA,17年特朗普任期的減稅與就業法案)和之前以及接下來的“關稅大棒”,本質上是互相沖突的——低門檻,高收益,不排隊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不可能三角。
美國中產不是傻子,越是拉高關稅玩貿易保護主義,越證明本國工業空心化,更何況拜登任期時并沒有對特朗普留下來的政策全盤否定(比如關稅),黑色幽默來說,在實際事務上,它的法案比起特朗普本人來說,后者對美國國內中產的經濟預期破壞力更高(白宮股神還在發力)。
這份大而美法案,算是共和黨推進國內經濟控制權的第一步,同時也是試探參眾兩會成員的具體票型,并為接下來進一步“劫貧濟富”,利用議會削弱民主黨票倉動員潛力做準備。
這也是為什么之前民主黨要硬拖16小時的原因,要加大對保守派的分配力度,就是特朗普的“節目預告”。
但大部分人會被“劫貧濟富”這個由民主黨外宣團隊投放的詞語吸引注意力,而忽視了用政治閱讀該法案的切入角度——資本民主制度下的法案是各路資產派系的博弈結果,而非美國民眾利益的訴求總和。
深入來說,我在翻閱5月份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關于“大而美法案”的經濟收益預測報告時,發覺它們對奧巴馬執政時期的經濟政策進行了一些“巧妙的抨擊”:
一是把07-09年(金融危機)具體原因模糊化,認為“奧巴馬在經濟恢復時期的政策應對力度不足”,將錯過經濟恢復增長窗口的責任壓在奧巴馬(民主黨)上:
二是單用失業率降低的圖表和工人實際收入增長的數據進行對比,誘導數據不敏感的人往奧肯定律(失業率和GDP成反比)去思考——黑色幽默來說,我們粗略結合美國勞動人員的結構特性來看,移民增加/死亡人數上升/中產返貧等原因,都可以是拉動美國的就業率提升的因素;
更何況CEA在原文中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實際收入增長數據圖表,這會增加很多數據驗證(扯皮)的時間以及精力成本。
它們(在政治上)是CEA這篇報告的核心觀點,這些對于民主黨經濟政策的進攻都非常靈活,是正反話都能圓過來的說法:
- 如果當前“大而美”法案后續數據好,那么特朗普團隊既能在輿論上壓制民主黨內部的“少壯派主張”(參考哈里斯形象的各種政治正確),又能為后續共和黨的接班人提供選舉時魔法對轟的彈藥;
- 如果后續數據差了,那么特朗普團隊既會把“奧巴馬是第一屆提高國債上限的政府”來作為美國國債積重難返的理由,又能利用共和黨內部獲益者“護食”的特性,來增加民主黨后續推翻該法案的政治成本。
朔源這份報告的原因,一是因為目前大部分人更關注參議院50:51這個“萬斯關鍵一票”的時間節點,這會損失一些“前情提要”(眾議院以及CEA報告);
二是點出這份報告中的“法理依據”,實際上有助于我們把握正式法案的主要發力點——CEA報告既是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的收入預測,也是OBBB(下文代替‘大而美’法案一詞)“降福利減稅、修邊墻擴軍”這兩個利益訴求點的核心支柱。
二、延長線
法案這種東西在資本民主制度體系下的可操作空間很大,在“史密斯專員多吃一口,約翰專員就少賺一分”的美國內部現狀下,每一條法令都必然要進行充分的博弈。
“讀了16小時法案,萬斯副總統投下關鍵票”是參議院的投票環節,我也去找了那邊的投票記錄,以及開會流程存檔,發現“讀16小時法案”可能是比較保守的說法(笑),準確來說應該是:
當地時間6月27號-28號,參議院讀了兩遍法案(PS:法案正文pdf一共870頁),之后開啟程序性動議投票,結果為51-49,議會正式進入扯皮吵架環節。
特朗普反應如上
28號-7月1號,細節問題扯皮投票完畢,開啟實質性投票,結果為50-50,而投票平局時,副總統擁有決定票,故該法案通過。
總體來看,OBBB法案是經過了眾議院第一次投票→參議院投票修改/增加細節→眾議院再次投票的流程,而7月3號的這個視頻只是眾議院再次投票的結果:
具體展開兩次眾議院投票結果來說,第一次投票(Roll Call 145,下文簡稱為145)結果是214:215;
第二次投票(Roll Call 190,下文簡稱為190)結果是218:214;
因此,我們只要分析兩次票型的變化,就能讀取出OBBB法案中的利益博弈關鍵點——參議院結果是戰略主動權強弱的體現(萬斯權限更勝一籌),眾議院的票型則是閱讀戰線動態變化的好切入角。
“145”和“190”中,民主黨都是全票反對的,但“145”時共和黨反對兩人,出席棄權一人,未投票兩人,通過的第一版OBBB法案在參議院扯皮吵架后,“190”時共和黨票型變為僅兩人反對。
其中具體的變化是,在145中,俄亥俄州、肯塔基州議員投反對,馬里蘭議員出席棄權、紐約、亞利桑那議員未投票;
在“190”中,賓夕法尼亞、肯塔基議員投反對。
以這個信息為基礎,我們再去閱讀法案中的利益博弈,思路就非常清晰:
俄亥俄、馬里蘭都是核能問題,但前者是:戴維斯戴維斯-貝瑟核電廠將于年底前建成一座電解制氫設施。
后者是升級核電站:
因此在OBBB正式版中,SEC. 70524修改了“儲氫、碳捕獲、先進核能、水電和地熱能的收入增加了某些公開交易伙伴關系的合格收入”條款,與這兩個議員的利益訴求相對應,經費到手,同意自然有。
紐約州的利益相關是軍工業——格魯曼公司曾經多次參與對臺軍售,上了我國的制裁清單,最新的消息是“正在低速生產b-21隱形轟炸機”。
這與SEC.20008.(a)(2)的一筆投入經費對應;
亞利桑那州的利益相關是“邊境州”——在OBBB正式版本中,新加了SEC. 90007.為美國國防部長追加了1千億用于國土安全部保衛美國邊境的費用;
至于最后的肯塔基議員,則是“成分”問題:此人是堅定的共和黨內部反對派,相對來說沒有很大的探討價值。
三、名場面預定?
結尾就長話短說吧:第一是中國9月3號閱兵,特朗普勢必要帶著這份“法案”來打打牌,重談貿易事務是必然的,這份法案是美國主動打亂國內勢力分布,規避我國制裁的法律牌——可以說是長臂管轄中國利益相關經濟事務的起手式。
第二是如果特朗普在閱兵式前后來訪,我們應該能看到類似的圖片會被外媒“復刻”出來。
雅爾塔三巨頭奠定了二戰后的國際政治框架,但我國對于冷戰敘事是不大感冒的,真正的影響應該會等到閱兵式后才能顯現出來,當前只能判斷為穩住世界局勢的舉措——OBBB對于中國這種獨立自主的國家影響不大,但對于其他小國來說,免不了一番內亂。
至于為啥我不對那些“移民福利削減”多費口舌?因為資本民主體制下的資金無非就是往政治力量強的方向走,移民補貼或者減稅修墻,它都只會流向各類議員的口袋里,討論“美國內部被削弱福利導致內亂”意義不大——上次大選結果本身就說明美國短期內保守右翼崛起是趨勢,而民主黨一天出不來能扛責任的能人,自家的政治資源就要被多吃一分。
部分素材來源:美國白宮官網、美國國會官網、美國眾議院辦公室官網、中國核電網、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