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實錄估計是現存可信度最高的一本南明官方史料。當然了,南明官方的第一手史料能流傳到今天的那是屈指可數,就這本先王實錄還是1921年才被重新發現。先王實錄保存了大量的明鄭政權抗清斗爭的細節。
抗倭圖卷中明中晚期步兵的形象。
(清檔中多次提及鄭軍步兵用紅頭布裹頭,可見鄭軍步兵形象應近似于此,但是布面甲的數量明顯減少,護具以棉被居多)
而小盈嶺戰役則可能是明鄭政權在福建省境內取得的第一場大勝,注意我說的是大勝。先王實錄記載“(永歷五年)十一月,漳虜王邦俊二次被我師殺敗,馳報偽院求師援防,遂遣偽將楊名皋帶馬步數千入援”大致意思就是漳州清軍被打得受不了了,所以“偽院”派遣偽將楊名皋率領清朝福建綠營的機動兵力前來援救漳州,這里所謂偽院應該是指清漢八旗人,浙閩總督陳錦。
擁有全套布面甲的綠營將領步兵。
而楊 名皋又被記為楊名高,是崇禎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之前的老漢八旗人清世祖實錄記載清順治六年正月“以甲喇章京楊名高為都督同知、福建提督總兵官”而根據清世祖實錄的記載“提督總兵官一員,標兵三千名,中軍參將一員兼管中營事,旗鼓守備一員,左右二營游擊二員,三營中軍守備三員”其可用兵力為3000名。
明中后期步兵刀盾手。
戰役開始之前,國姓爺開始了部署先王實錄記曰“撥援剿右鎮黃山(崇禎年間任平和參將)督正兵營陳塤等伏鵲鳥山下,令右先鋒黃廷督左沖鎮康明等札東邊嶺下,拒截泉虜。本藩率戎旗鎮札嶺上,其余左先鋒、援剿左、北鎮等官兵札西邊嶺下,另遣親丁鎮甘輝督中沖鎮蕭拱辰、游兵營吳世珍、奇兵營楊祖等趕殺鴻漸(疑似缺字)上兵”黃山和陳塤督率正兵營埋伏在鵲鳥山下,黃廷和右沖鎮康明埋伏在東邊嶺下,負責阻擊泉州清軍,鄭成功本人親自率領戎旗鎮駐扎在嶺上;左先鋒、援剿左、北鎮則駐扎在西邊嶺下;中沖鎮、親丁鎮、游兵營、奇兵營則負責清除鴻漸山附近的清軍。
綠營騎兵。
同一天清軍就殺到,楊名皋將所統帥的軍隊分為三股進攻,先派出一股進攻正兵營,鄭成功下令不準出戰,直至三股清軍齊頭并進,鄭成功才命令戎旗鎮和援剿左鎮攻擊中路清軍,援剿右鎮攻擊左路清軍,左先鋒鎮攻擊右路清軍,清軍正面進攻失利,而自鴻漸山包抄明軍的后路的清軍也和游兵營、中沖鎮交上了火“被其(清軍)逐退不支”。
明中晚期的騎兵。
而后楊祖的奇 兵營也沖上去和清軍廝殺在一起,未果,楊祖本人身中數箭,最終甘輝指揮的親丁鎮殺到,清軍這才被擊潰,明軍“直追至馬厝巷而回”楊名皋“僅身免”。
然后咱們再看清方的記載“于二十一日,覆傾廈門之賊,合航數千號,突至白沙、蓮荷一帶登岸,擁入同安八、九都香山、雀山,連營二十余里。本鎮統兵,自二十一日至二十三連日堵截情形,各經移報提督請兵在案。鉅賊于二十四日昏夜,移踞小盈嶺口,憑依山險,排扎木寨數十座,阻絕泉、同大路。本鎮當即追至小盈攻殺一陣,仍即駐候提督親臨商剿。至二十五日寅時,蒙提督間道迅臨,與本鎮酌閱賊勢,各帥官兵分頭攻戰。賊營大小槍炮、噴筒、火箭、礌石如雨。時提督與本鎮親督官兵奮勇攻打,殺賊數百余眾,自辰至酉,奈山高路險,攻取不下,天晚分兵回同,以備各處突犯外”那是相當敷衍,這個是福建右路總兵馬得功的報告。
康熙年間的綠營兵。
(順治年間的綠營兵形象應更接近于明崇禎年間的營兵)
可見小盈嶺之戰,清方的參戰者陣容還是比較豪華的,相對于福建一省的清軍而言,出動了一個提督級別的總兵還有一個右路總兵。
副將侯全塘報稱其督率部下馬步精銳綠營官兵500余人“分頭攻擊賊寨”然后又“奮勇直沖左山寨下”攻破一木寨殺死明軍數百人,然后占據人數優勢的明軍又“從左右兩路攻圍前來”清軍作戰直至傍晚方才收兵回到同安,侯全部陣亡18人,戰馬被鳥銃打傷1匹,打死3匹。
清軍騎兵。
參將馮君瑞的報告更加詳細“又據參將馮君瑞報稱:本月二十五日,奉令帶領本部馬步官兵前至小盈,賊屯高山,連踞三寨,復下四營,似張兩翼。提標副將陳尚智、泉鎮參將韓尚亮分為兩股,由右山直上,右營參將倪光友、同安水師參將楊其志分為兩股,從前山直上,中營副將侯全分為一股,從左山接戰。卑職躬督守備王一美、千總謝鳴鳳、把總胡世秋、李成坐、黃位并各官 兵分頭攻擊,亦從左山奮勇直上”這里說鄭成功軍隊的布置“似張兩翼”,還說清軍正面兵分三路,同時馮君瑞親自統帥一部準備隨時包抄明軍后路“卑職射死披被賊兵,復又連砍沖鋒。于是賊眾大潰,追至賊寨前,火箭、噴筒、大炮、礌石發如雨注”。
披掛整齊的明軍步兵。
這里被擊潰的“賊兵”實際上就是先王實錄中明確記載失利的中沖鎮、游兵營以及前來救援卻遭到重創的奇兵營,然后所謂的“自寅至午,賊有數萬一齊涌”則是甘輝所統帥的親丁鎮前來救援。此時,在前山攻擊的右營參將倪光友中炮身亡,然后就又是“賊勢愈熾。幸本提督右路馬總鎮親臨督陣,各兵奮勇,真可謂以一當百也,因天色已晚,收兵回同(安)”馮君瑞自報其營陣亡13人,重傷7人,因為這份清初史料后部是缺的,所以咱們很難弄清其他清軍部隊的傷亡情況,但是很顯然重傷7人,陣亡31人,總傷亡38人這并不是小盈嶺戰役中清軍傷亡的總和。
披掛整齊的明北軍騎兵。
咱們可以來說一說參戰清軍的人數問題。首先可知,楊名皋身為福建提督其部下分為三營,總兵力3000人,而上文所說的侯全是他的中營副將,攜帶參戰的軍隊人數是500名,提標副將陳尚智并未說明人數,但因為和侯全均為提督標鎮將領,其所能攜帶的軍隊人數恐怕不會超過500人,韓尚亮和楊其志二人所統轄的軍隊總共也不過2000人,而且肯定也不會傾巢而出,所以估算其為1000人。
布面甲。
右營參將倪光友人數不明,但恐怕不會超過千人,也算500。馮君瑞本人所能統轄的軍隊人數其實也不明,但是在后來馬得功等人私吞廈門鄭氏財寶的案件中馬得功的供詞中提到了一些福建清軍將領統轄軍隊的規模,包括他自己的“因我方力薄,有泉州參將韓尚亮下五百兵丁及興化府五百兵丁,自漳州來援;參將馮君瑞援兵一千亦于二十三日抵達”也就是說馮君瑞可動之兵也就是1000人上下,而福建右路總兵馬得功本人則在襲擊廈門的戰斗中帶領了自己標下的600名綠營兵“臣原駐城外,誠有被擒釋放之情,汛問跟隨臣之六百余兵丁則可知之”。所以概括一下就可知小盈嶺之戰清軍出動兵力總和是4100名,我只能說清軍實際出動兵力不會小于這個數字,而這個數字在1645年之后的明清戰爭中對于清朝地方當局來說也絕對算是大軍了。
明末清初武將畫像。
(鳳翅盔山文甲似乎是這個時代包括清廷綠營漢軍將領在內的漢人武將的標準配置)
明軍很顯然人數要更多,我們可以看到參戰的明軍番號有援剿右鎮、援剿左鎮、左先鋒鎮、戎旗鎮、親丁鎮、右先鋒鎮、游兵營、奇兵營、北鎮、左沖鎮、正兵營、中沖鎮。但是遠遠到不了數萬人。如果以一鎮或者一營為數百到1000人,那十二鎮營也有八九千人到1萬多人,在小盈嶺之戰中明軍對清軍也有將近兩倍的人數優勢,但實際上根據當時福建綠營軍的情況來看,出動四五千人已經說明清福建當局已經把明鄭軍隊視為大敵了,畢竟鄭成功發動漳州反擊戰前夕,前來阻擊明軍的綠營兵只有可憐的700人“原任漳州副將王邦俊與副將管提標游擊事陳尚智,于順治八年,因海氛突起,聲勢披猖,掠犯浮宮、濠潯等處,邦俊與尚智奉遣,率兵七百余人前往堵御”。
疑似身穿棉甲的明軍水兵。
總體來說,小盈嶺之戰中的綠營兵確實有精兵的樣子,面對兩倍而且占據地利的敵人,直接自下而上仰攻,而且僵持了這么久才被擊退,所以說清初綠營軍對于反清勢力來說絕對算是相當難纏的對手。而初出茅廬的鄭成功能夠憑借著八九千人到一萬素質參差不齊的士卒將四千綠營精兵擊退,也說明了他的軍事天賦,自此之后明鄭勢力作為清朝的大敵之一,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