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穩定在30度以上,社交媒體和電梯廣告再一次被各種減肥塑形、代餐食品所占據。
似乎在夏天,每個人都應該更瘦一點,身體的每一寸松弛都在說:你太懶了,你沒有為自己的身材負責。
我們習慣性地將減肥失敗歸咎到意志力不夠、執行力太差、控制力太弱。
事實上,造成體重反彈的并不是「自律不足」;引發暴飲暴食的,也絕不僅是簡單的「飯太好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已有超過 10 億人超重或肥胖。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則指出,情緒壓力是現代人肥胖的重要誘因之一。
一個悖論:當減肥成為壓力源本身,你很難減肥。瘦,也許應該建立在真正學會快樂的目標之后。
這不是一篇減肥攻略。希望我們能找到一種更溫和、更持久的方式,更喜歡自己的身體。
我不餓,只是嘴巴寂寞
現代人的焦慮幾乎無處不在。焦慮著無法掌控的當下,焦慮著難以預測的未來。
這種強烈的匱乏感會驅使大腦本能地尋找補償機制。購物、進食,是最直接、最容易獲得安慰的方式。
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大腦不停運轉,直到深夜,才可以做些什么安慰自己。在時間與空間受限的情況下,「吃點什么」往往是擺脫不適感最可行的方案。
「一點快樂都沒有,起碼吃頓好的吧。」
尤其在壓力狀態下,焦慮個體更容易傾向于選擇高糖、高脂食物,因為它們最能快速帶來愉悅感與安全感。[2]
這就是所謂的「情緒性進食」。
高油高糖的食物會刺激多巴胺分泌,讓我們短暫地感覺到「滿足」與「被照顧」。問題是,這種補償并不持久。
《 老友記 》
當愧疚和自責再次襲來,焦慮會更劇烈,反而推動下一輪暴食。
久而久之,這種「焦慮—暴食—自責」的惡性循環越發牢固,一些人甚至會陷入催吐、極端節食等行為,最終患上進食障礙(ED)。
此外,長期焦慮會對大腦的前額葉功能造成損傷,削弱執行功能,降低完成復雜任務的能力。
在難以完成的任務面前,許多人會選擇逃避,將注意力從無法掌控的工作、關系中抽離,轉而通過進食這種可控又合理的拖延方式。
當「吃東西」成為人們從工作、學習、人際關系等壓力中獲得安撫的途徑時,節食減肥無異于火上澆油。
就像《Why We Eat》一書中寫到的:「僅憑我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有意停止進食,便認為能量儲存是由意識控制的,就好比僅憑我們有憋氣的能力,便認為呼吸是由意識掌控的一樣荒謬。」
本就枯竭的自控力被消耗殆盡后,反彈會更加迅速和明顯。
焦慮會讓我們與身體失聯
如果說情緒性進食是「嘴巴寂寞」的結果,瘦體素抵抗則會讓我們永遠感到饑餓。
1. 當你焦慮,瘦體素會變得遲鈍
瘦體素由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向大腦發送「能量足夠,可以減少進食」的信號。
正常情況下,當我們攝入了足夠熱量,瘦體素就會升高,使食欲下降,進而停止進食,保持相對平衡的體重。
但在慢性焦慮或壓力狀態下,大腦對瘦體素的感知會變得遲鈍,無法準確解讀信號,這就是「瘦體素抵抗」。
即便體內瘦體素水平很高,大腦也無法準確接收信號,于是持續感到饑餓。
試想你正開著車,注意到油表指數非常低,于是急切尋找加油站,企圖盡快把油箱加滿。但你不知道的是,油箱實際上是滿的,問題出在油表。瘦體素抵抗就是如此:大腦以為脂肪用完了,其實儲備充足。[1]
此外,炎癥反應是造成瘦體素抵抗的主要機制。[3]
代表炎癥反應程度的是人類體內 omega-6 與 omega-3 的比例,比例越高,意味著炎癥反應越高。
其中 omega-6 主要來自于玉米、谷物等種子,omega-3 則來自于蔬菜藻類以及食用藻類的深海魚。
你下班點的外賣炸雞,其中或許 70% 都來自玉米——玉米油、玉米面、玉米做成的谷物糠,甚至炸雞本身,也是谷飼。
顯然我們比過去攝入了更多 omega-6,但到底多了多少?
研究表明,石器時期人體內的比例數據約為 0.75,而現代人則達到了驚人的 53。[1]
這意味著,與祖輩相比,除了先進的技術與知識,我們擁有更稀疏的頭發、更彎曲的頸椎,以及體內 70 倍的炎癥風暴。
瘦體素抵抗狀態下,大腦會不斷促使你尋找更多食物,尤其是谷物構成的能量密集型食品,加劇炎癥。
而炎癥又會反向促發瘦體素抵抗,令我們被卷入「虛假的饑餓」,越吃越多。
2. 虛假的饑餓感
焦慮不僅是一種情緒,它更像是一場持久的慢性疼痛,在方方面面影響我們的生活,尤其是睡眠。長期焦慮的人,睡眠質量會更差,入睡困難、夜間易醒。
《Why We Sleep》一書中,神經科學家 Matthew Walker 指出「一個睡眠不足的身體會在大量的食物中哭著喊餓」。
如果一個人每晚只睡 4~5 小時,他的食欲激素會大幅上升,而瘦體素則會顯著下降。
這意味著,睡眠不足也會讓人難以感到飽足,而且更偏好甜甜圈、冰激凌等高熱量食物。
而這種錯位的感受,并不只在睡眠。許多處在慢性焦慮的人會覺得自己「動不起來」,原因并不是缺乏運動這么簡單。
焦慮會降低我們對身體的感知力,我們無法判斷自己的身體,是過勞疲憊,需要睡眠,還是久坐僵硬,需要走一走。
運動本是我們與身體對話、恢復節律的方式,但當我們與身體的連接斷裂,它就會變成一項痛苦的挑戰。
饑餓感是虛假的,疲憊感也是混亂的,身體的需求模糊不清。
那么,所謂的「控制飲食」和「堅持運動」無異于拿著模糊的地區尋找出路。終點在那里,卻摸不到方向。
《 七磅 》
焦慮會讓大腦以為你在「逃難」
反反復復減肥失敗后,你也許會覺得這是「基因」問題。這個判斷不完全錯。
更科學的說法是:體重增長并非因為你吃得太多或是練得太少,而是你的「體重定點」上升了。[1]
我們生存所必需的能量(脂肪)貯存水平由大腦計算得出,被稱作體重定點。
它不僅與基因相關,更是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壓力水平、激素狀態等長期因素共同協定的結果。
體重定點理論認為,我們的身體會努力維持在一個特定的體重范圍。
如果你在節日吃太多,胖了幾斤,只要恢復原本生活節奏,不需要節食或運動,體重通常會自然回落,反之亦然。
可問題是,一旦體重定點上升,減肥就難了。
而一個很少人提到的真相是,你靠健身、節食難以撼動的體重定點,卻能被焦慮偷偷改變。
慢性壓力狀態下,大腦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會被長期激活,使得皮質醇水平持續升高。
皮質醇也被稱為「壓力激素」,被許多養生愛好者視為「一生之敵」。
皮質醇在短期內可以調動血糖、動員能量儲備,幫助身體應對壓力,但如果長期處于高值,就會對代謝造成影響。
大腦在高皮質醇的刺激下會設定更高體重定點,讓身體:
? 增強對高熱量食物的偏好。
? 促進腹部脂肪堆積,保護「內臟安全」。
? 降低基礎代謝率與脂肪燃燒的效率。
? 增強胰島素抵抗,維持高血糖狀態以應對壓力。
數萬年前,我們就已經是現在的模樣了,無論我們身在通勤路上,還是打獵途中,對大腦來說并無二致。
所以,大腦無法理解現代食物的豐富甚至過剩。當我們處在壓力狀態時,大腦會誤以為獵取食物變得艱難,于是更加勤勉地儲存脂肪,調高體重定點,為不存在的饑荒做準備。
簡單來說,就是高壓之下,大腦以為你遭遇了非人的虐待,所以開啟極限生存模式,儲存能量,使你能夠活下去。
所以減肥要對抗的,并不是脂肪,而是一個失去安全感的大腦,以及被調高了閾值的身體。
如何重建身體的安全感
大腦是最精明的會計,靠「自制力」與它硬碰硬往往會落得一敗涂地。
所以,比起立刻禁糖、禁油和高強度運動,更重要的是讓身體和大腦恢復「安全感」,回到穩定狀態。
1. 吃「奶奶也認識」的食物
研究者發現,現代農場主會改用玉米、棕櫚油等精加工飼料取代傳統草飼來喂養奶牛,逐漸形成品種。
這些品種的牛成長速度更快,體重更重,脂肪比例也更高。[1]
相反,如果想減重,比起吃配料復雜、形狀精美的「健康食品」,簡單、完整、未經高度處理的原始食材更能發揮作用。
比如,大米會比米粉熱量更低、蒸土豆比薯條結構更完整,也更容易讓身體發出飽足的信號。
所以,飲食方面你可以從這個簡單的原則入手:吃奶奶也認識的食物。
2. 識別「情緒性饑餓」
很多時候,讓你吃東西的并不是饑餓感,而是做不完的工作、無聊或者孤單。
所以在想吃東西前,不妨問問自己:「我現在是真餓嗎?」
如果不是,那么為自己安排一次按摩、與朋友電話敘舊,讓你更舒適快樂。
減肥靠的不是「狠下心」,而是自我覺察,這樣的覺察能夠將情緒需求與進食需求區隔開,是打破暴食循環的第一步。
3. 進行長期主義的身體照顧
節食、跳操的效果來得很快,但身體真正的修復卻是緩慢的。
比起體脂秤上的數字,每天起床的感受、睡眠時長、精力和情緒才是更能體現身體狀態的指標。
有研究指出,法國人對「減少飲食膽固醇攝入」這一全球化的健康倡議并不在意。
盡管他們偏好葡萄酒,熱愛奶酪(飽和脂肪),卻擁有更低的體重定點。
這是因為法國人更喜歡與親人早早休息,或是在露臺和小酒館閑聊。這些看似無關減肥的放松習慣,改善了他們的皮質醇與褪黑素水平。
研究者發現,睡覺、鍛煉、音樂、按摩、跳舞,甚至大笑都能有效降低皮質醇水平。
所以,讓自己快樂一點,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身體照顧。
《 吃飽睡足等幸福 》
與其說減肥是一場對抗脂肪的戰爭,不如說,是一場與大腦重建安全感、與身體重修連結的過程。
只有當身體處于平衡、安全的狀態時,食欲才會穩定,睡眠也才會恢復正常,代謝才能聽得懂你的努力。
希望你在追求改變的路上,不是對自己越來越苛刻,而是越來越明亮。
作者 西維
責編 羅文
參考文獻
[1]Jenkinson, A. (2020). Why we eat (too much): the new science of appetite. Penguin UK.
[2]Macht, M. (2008). How emotions affect eating: A five-way model. Appetite, 50(1), 1-11.
[3]Myers, M. G. et al. (2010). Mechanisms of leptin action and leptin resistance.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72, 537–556.
[4]Walker, M. (2017). 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 Simon and Schuster.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603747/
https://obesitymedicine.org/blog/obesity-and-anxiety-disorder-which-one-comes-first/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4/190427201941.htm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簡單心理”(ID:jdxl2000),一個有溫度,有態度,守倫理的專業心理公眾號。
這世界太喪了,我們想做點治愈的事兒。點擊名片,讓我們陪著你↓
未經許可,請勿二次轉載
轉載授權請聯系原作者
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