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篇原創文章
當代人最怕的三件事:沒錢、頭禿、體檢結果亮紅燈。
當代人最費錢的三件事:抗衰護膚品、抗衰保健品、看病/按摩/吃藥。
過去,血管老化往往從50+開始。如今,30+就做冠脈搭橋的患者已比比皆是。00后們案頭的各種小藥丸數量,早就直逼他們的父輩甚至祖父輩……年輕一代三高患者門診病歷里,幾乎人手一條模版般的主訴:"長期外賣飲食"。
今天這篇,不抨擊外賣飲食,也不評價保健品。而是跟大家分享一個重量級顛覆性新知:“營養暗物質”。耐心讀完,你可能會重新審視你每天吃進嘴的一切,不論食物還是小藥丸。
你或許知道“每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但,如果我告訴你:關節潤滑劑在洋蔥皮下待命了數百年,各種果皮含3000-8000種人工無法合成的抗衰分子,一片大蒜皮 = 6802份微血管保護基金,熬夜黨/外賣族最需的天然修復劑,正在廚房被'放生……你會以為我在給你講玄幻故事嗎?
真相是:我們日常三餐的每一口米飯、果蔬、甚至熗鍋用的蔥姜蒜里,藏著將近14萬種尚未被完全解碼的抗衰分子(劃重點:尚未被完全解碼!也就是說,還沒能被提取和制造成各種你斥巨資補充的小藥丸)。它們不只是我們傳統理解中的“營養素”,它們還掌管人體綜合健康、疾病預防、甚至延緩衰老。《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最新發表來自哈佛學者的綜述,為我們揭開了“食物宇宙”中不為所知的重大秘密——營養暗物質(Nutrition Dark Matter,以下簡稱NDM)。
人們對食物的認知,只是冰山一角
如同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我們對食物的了解,或許還不到1%。
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在眾所周知的這六大類營養素的基礎上,各國食物數據庫還細化追蹤到與能量代謝密切相關的150種微量營養素與宏量營養素,并以它們為核心框架,主導大眾認知食物及規劃健康飲食。不過,這150種營養素并不能涵蓋日常食材的完整化學多樣性。
在上述營養素組成的“太陽系”之外,還有磅礴的宇宙。宇宙里有每天被我們丟進廚余垃圾桶的大蒜皮、洋蔥皮、茄子皮、橘子皮……有很多人不愿意啃的西蘭花根、草根、白菜根……還有已經被東方老祖宗們充分開發的各種藥食同源的植物~~ 它們低調沉默,卻無比強大!我們以為自己丟棄的是垃圾,其實錯過了擁有超群抗衰戰斗力的天兵天將!
營養暗物質星圖
這一次,哈佛團隊在實驗室里搞了件大事,或有可能重新定義“飲食與健康的真正關系”——通過整合質譜數據、基因組預測和文獻挖掘,把人類經常吃的3000多種食物“拆解”到了分子層級,并且給這些分子繪制了“營養暗物質分子全家?!保缤幹朴钪嫘菆D。
當數據庫最終定格在139,443這個數字時,連研究者自己都瞳孔地震:原來普通食材里藏著這么多未知活性分子,比傳統認知的150種營養素的900倍還多!
關鍵是:這些NDM分子不僅決定了食物的色、香、味,更通過結合人體蛋白、調節腸道菌群,默默影響著代謝、免疫甚至基因表達。它們就像宇宙中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主宰星系運行的暗物質,不提供熱量,不參與代謝,卻在細胞深處操控著我們的衰老進程。
這里,我們要請出大蒜這位重磅嘉賓:顏值平凡、體味愁人,抗衰能力卻強大到碾壓食物界朋友圈!那些接受不了大蒜的小伙伴們,你們丟掉的不是簡單的“調味品”,而是6802種生物活性分子!包括但不限于能精準錨定血管炎癥的有機硫化合物"阿霍烯"、能調動細胞抗氧化軍團的對香豆酸。而大家熟知的大蒜素,只不過是1/6802。
生大蒜里絕大多數“植物防御性次級代謝物”,從未出現在任何營養標簽上。而營養學界熟知的美國食物數據庫,也只收錄了69種,且這其中不包括抗菌消炎、保護心血管能力超震撼的大蒜素、阿霍烯……!對比69和6802,嫌棄生大蒜且日啖一堆保健品的你,此刻有沒有從舌尖一直悔到菊花?
延伸科普一下“植物防御性次級代謝物”這個概念:植物們其實非常聰明,它們也想順利繁衍壯大家族而不被各種病蟲害“暗算”。因此,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各類植物紛紛“研究”出一套專屬的“防火墻”——次級代謝網絡,集合了多酚、萜類、生物堿等不同兵種病力的活性分子,多點位多線作戰。比如業界大亨大蒜所擁有的那6802位小弟。至于植物進化出這些防火墻用來干啥,該研究沒有展開聊。
食物分子比抗衰藥更"聰明"的秘密
哈佛這項研究的結論里,有一條足以讓你瞳孔地震:當前22.55%的處方藥都能在食物NDM庫中找到"孿生兄弟"!例如:阿司匹林的前身是柳樹皮里的水楊酸,降脂明星藥洛伐他汀最早發現于紅曲米,瘧疾克星奎寧提取自金雞納樹皮。
比這個結論更震驚的是:人工合成的藥物往往只能鎖定單一靶點(比如某類受體)。食物NDM分子庫里的各位,掌握了更加智能的“多靶點調節”,能夠多線作戰。以迷迭香里的多酚為例:它能同時按住血小板躁動的開關,安撫血管緊張信號,還能攔截膽固醇的搬運工……
藥物與食物分子的核心差異在于:在疾病治療中,藥物僅顯著調節少數蛋白;而食物分子在個體生命周期中持續影響大部分蛋白質組活性,其效應受飲食選擇(攝入量/時間/基質組成等)的驅動。人體蛋白質組學顯示:單個食物分子平均能調節24.44個蛋白靶點,是人工藥物的近3倍!
現在,低頭看看你手邊的各種小藥丸和你今天準備大快朵頤的加工食品,還覺得它們很香嗎?
遺憾的是,人類吃了這么多年飯,卻未曾完全開發食物龐大的“天然藥學寶庫”。目前只有1.33%的食物分子被開發利用,剩下的13萬多種,正在貨架上和垃圾桶里等待我們重新認領……
這里,不得不夸夸咱們中國古人們,5000年前就有了藥食同源的啟蒙,并持續研發至今?!敖】抵袊?2030”規劃亦明確地將 “食物成分與健康效應研究”列為重點。
給普通人的實操建議:讓餐桌成為抗衰前線
? 想好了再投喂垃圾箱
別削茄子皮!保留西蘭花莖!稍微留點兒芹菜葉子!燉煮萬物時,試著把邊角料南瓜籽、洋蔥皮、大蒜皮啥的包進料包里……哈佛研究告訴我們,被我們嫌棄的這些邊角料所含的類黃酮濃度是食用部位的3-8倍,相比于你斥巨資的貴婦霜,人家才是真正的內服外養。
吃多樣化+吃彩虹態
每天爭取攝入12種食材,每周爭取攝入25種以上食材,外加盡量集齊七種顏色——赤橙黃綠紫白黑。重點關注植物性食物(全谷物、蔬果、豆類、堅果),它們是 NDM 的主要來源。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力容許,時不常給同色系的食材輪換品類(研究顯示:同樣是綠葉菜,菠菜的葉黃素和羽衣甘藍的芥子油苷會激活不同的抗衰通路)。
給腸道盟友"投喂抗衰武器"
每一口被你咽下肚的大蒜素,約30%被輸送到了更重要的抗衰戰場——腸道,用來投喂抗衰尖刀兵——腸道益生菌。再通過腸-腦軸給腦細胞抗衰引擎加注燃料。如果你經常吃五顏六色的天然食物,又何須補充菌株復雜性不可能那么完備的腸菌呢?
為什么天然食物比補充劑更重要
《新英格蘭雜志》這篇研究里有一個關鍵結論:人類蛋白質組近50%受食物分子調控,各種NDM分子在體內形成復雜的化學協同網絡,與人體細胞進行精妙程度遠超任何補充劑配方的“生物對話”。食物的價值,遠比我們以為的珍貴!
最后,我已經幫害怕變老的各位算了筆賬:去年被你扔掉的抗衰資本≈3年貴婦面霜預算……是時候啟動「邊角料財富計劃」嘍~
獨健康不如全家一起健康。快快轉告家里主管健康投資的米其林大廚:咱家的健康資本,別都扔進垃圾桶。天然的降壓降脂降糖藥、關節潤滑劑和心血管清道夫,都藏在那些不起眼的邊角料里……扔了可就虧大發咯~
—— 全文終 ——
(文中用圖來自網絡)
記得給公號加 ??星標哦
否則可能隨時找不到我
遂謙碎碎念
錢是個好東西,得用對地方~
參考文獻:
Giulia Menichetti,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and Joseph Loscalzo. Chemical Complexity of Food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s. N Engl J Med 2025;392:1836-1845. DOI: 10.1056/NEJMra2413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