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進入小暑,雖然炎熱,但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不過,熱風已然漫過街巷了。
我們中國人的老祖宗,早就有了一套瀟灑過夏的“招式”。熱嗎?惹不起,逃之夭夭呀!你看那茂林修竹間,有人“偃仰茂林逃酷暑”,將竹席鋪在濃蔭下,聽泉聲繞石,逃進自然的涼蔭里,讓枝葉擋住灼熱的陽光。詩人李白就“懶搖白羽扇”,于青松林間袒臥,任山風拂過肌膚,盡顯灑脫避暑之態。
若嫌奔走麻煩,便學陸游,用“睡”逃避炎熱。大詩人說“逃暑小飲熟睡至暮”——一盞小酒淺酌,竹榻一臥,任蟬聲了了,睡到日落西山。楊萬里則將無思無慮的閑適視為消暑良方:“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消暑,還得心靜。白居易說“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獨坐空庭,摒除雜念,身未動而心清涼。他曾將世人避暑奔走與禪師靜坐禪房進行對比,感慨“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闡述禪學理念,點明內心澄澈為清涼本源。
歐陽修避暑,則多了幾分樂趣。他謫守揚州時,每當酷暑難耐,便趁清晨涼爽時分,邀約文人雅士,乘興出游。伴著湖風荷韻,宴席間,他心念一動,命人折取一朵荷花,玩起“擊鼓傳花”,在一方雅集之地度過消暑時光,直至月色降臨方才踏上歸途。
消暑,人們可以大快朵頤,吃一口冰鎮甜藕,或是切一盤西瓜,聽刀切開時“咔嚓”一聲脆響,暑氣便在這甜涼里消了三分。《菩薩蠻·回文夏閨怨》就將閨中女子夏日解暑的場景描繪得淋漓盡致,只見她“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清甜在唇齒間化開……
戴復古曾嘆“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可這灼灼烈日下,卻藏著“六月不熱,五谷不結”的道理:生命從無舒適的坦途,萬物的生長需借夏日陽光積蓄能量,個人的成長必在艱難困苦中淬煉。當您感到暑氣蒸騰時,不妨把熱浪當作成長的鼓點。此刻經受的每一分熾熱,都在為未來的綻放積攢光芒。
文案 | 張春燕 李夏菁
圖片素材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