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滿世界都在喊“托舉”,搞得好像為人父母是個體力活,得練出二頭肌才能把孩子舉過頭頂。
怎么舉?大部分人的想象力也就到錢、車、房為止了。
好像把銀行卡、車鑰匙和房本交到孩子手上,就算是大功告成,可以去領“年度最佳父母”獎杯了。
說句不愛聽的,用錢車房去“托舉”,本質上是偷懶。
搞錢雖然累,但它是個直線任務。
上班、下班、攢錢、買。跟玩游戲里的“每日任務”一樣,流程清晰,目標明確。
一百萬的房子,就是一百萬,能不能實現另外一回事,但至少擺在那里,看得見摸得著。
只要肯耗費心血去磨,總能磨下來。
把勁兒都使在搞錢上,父母心里也舒坦。
能理直氣壯地對自己說:“我為了孩子,累死累活,把能給的都給了。”
然后呢?孩子扭頭成了一個除了花錢啥也不會的廢物,或者一個內心比沙漠還干涸的空心人,怪誰?
反正物質是給到位了,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
算盤打得噼啪響,責任撇得一干二凈。
有形的東西,明碼標價,所以它簡單。
搬磚也累,996也苦,但它的邏輯不復雜。
付出A,得到B。
你不必去揣摩磚頭的感受,這是硬交換。
所以,給孩子一套房,本質上就是把父母前半生的時間、精力和健康打包,換成一堆鋼筋水泥。
這個過程像是一個工程項目,有工期,有預算,有交付標準。
完成了,松口氣,可以向家族親戚匯報成果了。
用一個可以量化的工程,去掩蓋一個無法量化的、更麻煩的工程,是成年人世界里心照不宣的伎倆。
真正難的,是無形之物,所以絕大多數人選擇繞著走。
譬如一個人的脾氣,看事情的角度,挨了打還能不能站起來的勁兒,還有,能不能打心眼兒里感到高興。
這些沒法用錢買,沒法上個補習班就學會,沒法被計劃,沒法被考核。
麻煩就麻煩在這里。
你想讓孩子大度,你自己就不能為停車位跟鄰居吵半小時。
你想讓孩子誠實,你自己就不能在接到推銷電話時謊稱“我是他保姆”。
孩子那雙眼睛,跟高清攝像頭似的,24小時不關機,把你所有真實的樣子都錄下來了,還帶云端備份。
要給孩子這些無形的東西,父母得先把自己從里到外扒拉一遍,把那些不怎么光彩的零件換掉。
此等工程,比買房難多了。
所以,還是去掙錢吧。
用身體的疲勞,麻痹大腦的思考,多劃算。
下面五樣東西,比錢車房管用得多。
如果想給孩子真正的托舉,還是要從無形之處入手,才能帶給他們終身的收益。
哪怕有一天,你走了,他們也帶著你的那一份活下去。
下面這五樣能力,你若能交給子女,就是給子女最好的托舉。
第一樣:一種能讓自己睡得踏實的能力,叫問心無愧。
問心無愧不是因為沒人知道你干了啥,而是打心里知道有些事不能干。
明朝的于謙,寫過一句詩:“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一個問心無愧的人,晚上睡覺,不用擔心仇家半夜踹門,也不用琢磨怎么把謊話編圓。
內心的安寧,是千金難買的奢侈品。
讓孩子有這種能力,不是天天給他念《思想品德》課本。
而是家里做生意,用的是好料還是地溝油?
孩子看在眼里。路上開車跟人刮蹭了,是下來理論還是直接開溜?
孩子坐在后排,也看在眼里。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盜版不了的教材。
你是什么樣,他就是什么樣。
第二樣:一種挨了揍還能笑出來的本事,叫坦然受錘。
誰這輩子還不挨幾次社會的毒打?
考試掛科,被人放鴿子,表白被拒,工作被炒。
一帆風順的人生,只存在于朋友圈里。
關鍵在于,挨了打之后,是躺在地上裝死,還是爬起來,撣撣土,罵一句“真他的疼”,然后接著走。
現在的孩子,金貴。
考個第二名,全家就愁云慘霧,好像天要塌了。
這種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一旦離開家庭的溫室,被外面的風吹一下,就散架了。
可如果挨揍了還能笑得出來,他做什么不能成?
所以,讓孩子輸幾次,天塌不下來。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中間可以走走,可以歇歇,甚至可以退幾步,只要最后還能沖過終點線,就算好漢。
下次孩子哭喪著臉回來說“我完了了”的時候,是遞給他一張紙巾說“沒事兒,下次干回來”,還是給他一頓臭罵?
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面對失敗時的姿態。
第三樣:一種在白開水里喝出甜味兒的功夫,叫感知快樂。
不少人快樂需要很多前提:賺個十幾上千萬,公司要上市,孩子得上名校。
快樂成了一個遙遠的目標,像掛在驢子眼前的胡蘿卜,永遠追不上。
其實快樂是一種本能。可惜很多人在長大的過程中,把這種本能給弄丟了。
蘇東坡被貶到黃州,鳥不拉的地方,他自己開荒種地,研究怎么燉豬肉,還寫出了千古名篇。
被貶到海南,當時的中原人覺得那里跟外星球差不多,他卻在那兒教書育人,跟當地人打成一片。
他懂得“人間有味是清歡”。
一頓簡單的飯菜,朋友幾句玩笑話,雨后泥土的味道,都能讓他高興半天。
此等能力,是幸福的永動機。
別再給孩子灌輸“你要成功,才會快樂”的毒藥了。
帶他去聞聞花香,去嘗嘗路邊攤,去聽聽夏夜的蛙鳴。
讓他明白,快樂是免費的,是散落在生活縫隙里的珍珠,需要自己彎腰去撿。
一個懂得欣賞一碗白粥的人,他的世界永遠不會缺糧。
第四樣:一種不依賴手機和WIFI也能活下去的定力,叫享受獨處。
很多人怕自己待著。
一安靜下來,就渾身難受,必須找點事干,刷刷手機,找人聊天,把時間填滿。
他們害怕的不是孤獨,是害怕跟真實的自己見面。
獨處,是一種高級的自洽。
意味著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實現內部循環,不需要外部供電。
牛頓躲瘟疫那兩年,把自己關在鄉下老家。
沒電,沒朋友,可能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換現在的人,估計得瘋。可牛頓就在那種極端的孤獨里,搞出了微積分和萬有引力。
這說明,無聊,是第一生產力。
哲學家帕斯卡說:“人類所有的不幸,都源于無法獨自安靜地待在一個房間里。”
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發呆。
別一看他閑著,就催他去學習,去練琴。
一個人發呆的時候,他的大腦可能正在進行一場風暴。
能享受獨處的小孩,長大了內心才穩。
不會因為失戀就覺得被全世界拋棄,也不會為了合群而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他有自己的宇宙,別人只是偶爾路過的星星。
第五樣:一種只對具體的人好的實在勁,叫愛人如己。
很多人喜歡談大愛,愛國家,愛民族,愛全人類。
聽起來格局很大。但一回到家,對給他端茶倒水的伴侶不耐煩,對牙牙學語的孩子沒耐心。
此等“大愛”,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空頭支票。
愛,永遠是具體的。
它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系列瑣碎的行動。
《辛德勒的名單》里的辛德勒,他一開始救猶太人,不是出于什么崇高理想,純粹是商人算計。
但當他面對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會哭會笑的工人時,他沒法再把他們當成數字。
他記住了他們的名字,看到了他們的恐懼。
于是,他為這些具體的人,散盡了家財。
所以,在教孩子“愛護地球”之前,先教他怎么愛家里的那盆綠蘿。
在教孩子“關愛他人”之前,先教他怎么給年邁的姥姥倒杯水。
一個能對自己身邊的人好的人,他的善良才是真的。
一個連自己家人都懶得愛的人,他說他愛世界,誰信?
觀念得換一換了
別再像個包工頭一樣,只盯著有形的磚瓦。
多像個園丁,關心一下那些看不見的根系。
房本再厚,也撐不起一個脆弱的靈魂。
存款再多,也填不滿一個空虛的心。
反過來,一個有上述五種能力的孩子,你把他扔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他都能活得有聲有色。
他自己,就是一套最好的房子,一輛最穩的跑車,一張永遠不會透支的信用卡。
說到底,托舉孩子就像練武功。
買房買車,是外家功夫,一拳一腳,有板有眼,誰都能練。
而養育心性,是內功,得從丹田運氣,講究心法和悟性。
外家功夫練得再好,遇到內功高手,也是白搭。
與其把半輩子搭進去給孩子攢一套房子,不如花點心思,把自己修煉成一個有點意思的人。
孩子這輩子,也就跟著有意思起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