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7月7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小暑,標志著盛夏正式登場。
小暑這天如果刮東南風
后面會發生什么?
一起來看看這組漫畫~
- 二十四節氣 -
歲時令·獬豸諺集
浦江鎮民俗文化IP——獬豸(滬語音:xiā zā)
與愷英網絡旗下璧九工作室攜手
推出《歲時令·獬豸諺集》聯名漫畫
將國家級非遺“滬諺”里的二十四節氣
用漫畫的形式進行傳播
用新載體拓展“滬諺”的文化內涵
角 色 介 紹
歲時令·獬豸諺集
廿四節氣 · 小暑
歲時令·獬豸諺集
龍舟競渡正好是夏日里
一場酣暢淋漓的“祛暑運動”
當熱浪與浪花相遇
當傳統與活力碰撞
小暑的悶熱
相信能被這一場場水上狂歡化作清涼記憶
歷史發展
龍舟就是船上畫著龍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
一般認為
賽龍舟起源于祭祀屈原,古時楚人聽說屈原投江,便劃船快速去追趕拯救,這是龍舟競渡起源最普遍的一種傳說。例如,有這樣的記載:“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諸郡率然。”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出:賽龍舟是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每年五月五日舉行的一次盛大的圖騰祭,急鼓聲中競渡游戲,認為這才是賽龍舟由來的最佳解釋。
《淮南子·齊俗訓》
記載“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龍舟鹢首,浮吹以娛”。我國古代南方水網發達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劃船競速,寓娛樂于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地區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事實上,我國南方吳越一帶直到東漢時才開發。據此可以推測,端午的習俗最初可能只在長江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后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
唐、宋、元、明、清
各代皇帝,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比賽的娛樂,也屬于游戲之類。
《舊唐書》中
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
《東京夢華錄》卷七
記北宋皇帝于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舫、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即描繪此景。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只,戲于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游船的一部分。
清代
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前往觀看。《清碑類鈔》記:“乾隆初,高宗于端午日命內侍習競渡于福海,畫船簫鼓,飛龍鹢首,絡繹于波浪間,頗有江鄉競渡之意。”
文字來源:當代學生·2022中小學生傳統文化讀本
不論什么時候
防范詐騙的意識不能少
供稿:浦小江 顓小鶴 區公安局反詐中心
封面由AI生成
編輯:戴靜怡 陳怡婷
初審:陳怡婷
復審:范仲毅 石思嘉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