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開開關就有藍火苗,再也不用扛液化氣罐了!”近日,梅隴鎮五一村白場小區的村民們迎來了生活中的 “小確幸”—— 歷時3個月的天然氣入戶工程全面竣工并通氣。從“顧慮重重”到“齊心支持”,這項惠民工程不僅為73戶家庭鋪設了1500米地下管網,更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溫度,點亮了村民的便捷生活。
通氣那一刻
煙火氣里藏著幸福感
輕旋按鈕,聽到“啪嗒”一聲輕響后,灶臺上火苗迅速燃起,王老伯邊燒水邊演示,笑得合不攏嘴:“以前換液化氣罐,又重又麻煩,還總是害怕突然沒氣。現在擰開就有火,做飯、洗澡都不害怕了,實在太方便了!”
今年6月22日,白場小區首批安裝天然氣的村民們率先用上了清潔能源。對于高齡老人來說,這一變化尤為顯著。“以前用液化氣罐,年紀大了搬不動,洗澡、洗碗都提心吊膽,生怕哪天沒氣了自己換不了。”85歲的肖老伯感慨道,“現在一擰開關就有火,再也不用麻煩鄰居或子女,心里踏實多了!”
像肖老伯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不少村民表示,天然氣不僅省去了換氣罐的麻煩,還更安全、更穩定,尤其是冬天再也不用擔心液化氣罐受凍影響使用。
李阿姨此前最愁的洗澡問題,也得到解決。“以前家里洗澡用電熱水器,第一個人洗完還要等水燒熱了才能洗第二個,現在通了天然氣,隨時都能洗,省事還省心。”
記者獲悉,相較之前用完氣就要去液化氣罐專賣店購買,現在,天然氣安裝入戶后,實行遠程抄表,村民通過手機即可完成繳費,賬單每兩月郵寄到家,再也不用來回跑,扛液化氣鋼瓶了。
從“拒絕”到“齊心”
一場觀念革新的雙向奔赴
白場小區作為五一村1998年建成的農民自建房小區,村民對天然氣的接受經歷了一場觀念革新。20多年來,村民們因習慣使用液化氣、改造費用、施工細節等問題,一度“拒絕”天然氣入戶。
轉機出現在2024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安全宣傳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認識到天然氣在安全性、清潔度和使用便利性上的顯著優勢,不少村民主動向村委會提出安裝申請。
村黨總支部隨即召開戶代表大會,會上絕大多數村民都投下了贊同票;針對少數仍有猶豫的家庭,村干部聯合村民組長與村民代表多次上門溝通講解,最終贏得了幾乎全體村民的理解與支持。
“一開始大家只想著自己方便,后來慢慢聚焦到集體需求。”不少村民逐漸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成為“施工智囊團”,主動為施工方案出謀劃策。
比如,在實施地下管道鋪設工程前,考慮到路面破開會影響到村民們車輛的通行與正常停放,村民組長王國民提出采取網格化施工措施,即在小區內由北向南分塊分段進行破路和埋管,并將路面及時鋪平或在上方鋪設鐵板,確保車輛出行不受阻;也有村民提出對網格區域內的需停放車輛,由專人引導至臨時停放點,這樣既有效化解了車輛通行和停放的問題,又保障施工的順利推進。
多方出動,實地踩點商量施工方案
精細化施工管控
把“不擾民”刻進細節
由于在小區生活的老年人居多,不少村民最關心“別影響生活”,施工過程在村委會、村民的共同監督下有序推進。
“材料擺放要規范,不能影響到大家的出行。”“施工時間要按照國家規定,不能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開挖路面的時候要提前告知一聲,這樣停車也好早點安排。”施工人員嚴守規范施工的準則,盡力做到不影響大家生活,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施工過程
更為細致的是,村委會在小區內把天然氣申請流程、規劃建設方案、施工設計圖紙、工程項目招標、涉及各項建設費用的所有材料都張貼好進行公示,讓村民們都清楚了解整個工程項目,激發老百姓集體參與監督工程建設的熱情。
村民監督施工環節
最終,從掛表箱、立管道,到地下鋪設埋管、聯通管線、修復路面,到最后的打孔連管、通氣入戶、用氣測試,歷時3個月,施工工程終于順利竣工。
工程竣工不是終點。后續,五一村黨總支部將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把小區建設得更加安全、溫馨、美好,還將持續開展安全用氣宣傳活動,提醒村民正確使用燃氣器具,保障村民生活安全。
記者:李逸
部分供稿:梅小萱
初審:林心怡
復審:方雨斌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