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鎮文物普查記
文物保護,前路漫漫,任重道遠。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廣闊領域中,每一次對文物線索的探尋都像是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攀登。
今年6月初,已年逾七旬的淮安市文物普查“三朝元老”尹增淮老師帶領考古所后輩奚超鋒和王子涵,在淮安市淮陰區馬頭鎮進行了四普文物線索尋找與調查,這不僅是一次對專業能力的考驗,更是一段值得深入剖析和總結的寶貴經歷。每當回想起那段探尋文物蹤跡的夏日時光,心中總是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慨。
事情發生在今年6月中旬酷暑難耐的盛夏時節,尹增淮老師、奚超鋒和王子涵三人懷揣著對文物保護的滿腔熱情,踏上了為期6天的淮安市馬頭鎮文物調查之旅。為了全面仔細、無遺漏的找到馬頭鎮的現存文物線索,尹增淮老師按照心里所存的“老地圖”,圍繞著馬頭鎮“三閘六壩”,帶著后輩們從馬頭鎮“現代漁業產業園”起頭,從北向南,自東而西,沿著每一個村莊,每一道河堤,進行深入細致的實地踏查與走訪調查工作。
文物保護 任重道遠
烈日當空,熱浪襲人。為了完整的排查文物線索,他們每天都要在高溫下尋訪數十公里。汗水浸透了衣衫,腳步也漸漸沉重,但他們的信念卻從未動搖。“四月維夏,六月徂暑”。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是什么支撐著他們不斷前行呢?這背后反映出的是對文物保護事業的執著與熱愛,以及對歷史真相的渴望。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從奶奶廟起,途經斷斷續續的天妃壩石工遺存,淺埋河岸的順黃壩埽工遺存,曲折縈回的黃河北岸縷堤,去探尋清乾隆年間鋪設的“木龍”遺跡;從里河古道起,途經矗立百年的通濟閘、惠濟閘,途經桃園深處的三壩涵洞、四壩隔堤,去尋找湮沒已久的福興閘河道遺跡;從四龍碑河神廟起,途經韓信乞食的南昌亭舊址,途經楊柳依依的柘塘遺址,去尋找沒于水下的古洪澤鎮遺跡。
我們不禁要問,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進行文物“四普”線索調查,其意義究竟何在呢?文物四普工作旨在全面掌握我市各類文物的分布情況、數量、狀況等相關信息的工作。通過文物四普工作,可以及時更新文物資源數據庫,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另外,從宏觀層面來看,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通過對文物線索的調查和后續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過去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從而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馬頭鎮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或許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而文物就是解開這些謎團的鑰匙。
淮安市馬頭鎮有2300余年歷史,從秦始皇置淮陰縣開始,就長期為縣治所在,這里的淮陰故城遺址、甘羅城遺址、清河舊縣遺址都是古鎮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馬頭是歷史上的運、黃、淮等五河交匯處,曾是古代"南船北馬"交通運輸方式的分界地和漕運中心。馬頭鎮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文物遺產埋藏區,尤其是境內古運河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惠濟、通濟、福興三閘遺址,為馬頭鎮烙上了深深的運河文化印記。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可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每一條文物線索都可能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們窺探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生產和思想。尹增淮老師他們在調查過程中,常常為發現一條有價值的文物線索而歡欣鼓舞,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分析他們面臨的困難,天氣炎熱和長途跋涉只是表面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在廣袤的馬頭鎮尋找文物線索就像是史海拾貝,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致的觀察力,更需要和不同類型的居民打交道,從他們只言片語的回憶中拼湊出文物的前世今生。如何提高尋找的效率,如何確保不遺漏任何有價值的線索,是他們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突破的關鍵,每一個線索都可能引領他們走向新的發現。
他們采用了多種方法來應對這些挑戰。比如,提前對馬頭鎮的歷史資料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可能存在文物的區域;與當地居民進行深入交流,獲取他們的經驗和線索;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無人機航拍、地理信息系統等進行輔助調查。這些方法體現了他們的智慧和對工作的認真態度,也展示了現代科技在文物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可能會遇到各種意外情況。例如,有些文物線索可能因為年代久遠而難以辨認,或者受到自然環境的破壞而不完整。這就需要調查人員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在蛛絲馬跡中發現線索。每當遇到這樣的難題,尹老師他們總是冷靜分析,集思廣益,認真研判此線索是否具有真正的文物價值。
面對這些問題,他們不斷調整自己的調查策略。在尋找文物線索中,他們會借助專業的工具,查閱書籍資料進行核準,如查考《大運河清口樞紐工程遺產調查與研究》《淮安考古大事記通覽》《淮陰縣志》等;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每一個線索都認真對待,正是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得他們能夠在艱難的環境中取得突破。
“歲豐時稔,倉廩可期”。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最終找到了64條文物線索。這一成果不僅證明了他們的付出是值得的,也為馬頭鎮的文物保護工作與后續的文物發掘、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或許還能揭開一些塵封已久的歷史謎團。每念及此,甚覺寬慰。
從這次普查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體會。
首先,對于文物保護事業來說,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只有心懷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文化的熱愛,才能在艱難的環境中堅持下去。
其次,科學的調查方法和團隊的協作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每一個環節的細致入微,每一個成員的默契配合,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后,每一位參與文物保護的人員都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我們應該借鑒尹增淮老師他們以往的工作經驗。一方面,要加強對文物調查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胸有成竹。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守護歷史留下的寶貴財富,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圖文來源于“淮安考古”,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