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高士其成為最早奔赴延安參加革命的留美歸國科學家,被毛澤東、周恩來、陳云等人盛贊為“中國紅色科學家”。
高士其,我國科普事業的先驅,科普作家,延安第一位紅色科學家。半個世紀以來,他在全身癱瘓的情況下寫下數百萬字的文章,引導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學道路,被親切稱為“高士其爺爺”。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眾多愛國人士紛紛以不同方式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在民族危亡的暗夜里,延安像一座革命的燈塔,無數有志青年滿懷激情,奔赴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此時,高士其和無數胸懷理想的知識分子一樣,即將踏上奔赴延安的旅程。有所不同的是,高士其是第一個前往延安的留美科學家,而且當時的他已身患殘疾,這趟旅途注定充滿了艱險和不凡。
高士其
來源 |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字不要錢”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1918年,他考取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現清華大學),在校期間,他積極投身五四運動,“民主與科學”的五四精神在他心中扎根。
1925年,高士其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化學,一年后以全優成績畢業。正當他在化學領域繼續攀登時,家里傳來姐姐不幸死于流行性疾病的消息。想到家鄉親人還沒能脫離疾病的生死線,他決心轉攻當時頗為冷門的細菌學。
高士其在芝加哥大學
來源 | 高士其畫傳
高士其順利成為芝加哥大學研究院的醫學博士,意外降臨。一天他在實驗室不小心弄破裝有腦炎病毒的瓶子,病毒通過左耳耳膜進入小腦破壞中樞神經系統。開始他以為是眼疾,可怎么也查不出病因,不久左耳、脖子、手都出現了問題,這才確認了腦炎。本應立馬休學休養的他堅持帶病上課,立志學成本領報效祖國。
讀博過程中,高士其經常性地眼球失控、脖頸僵直、手足顫抖,需要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疼痛,但他不僅以驚人的毅力讀完了醫學博士,還考察了美洲、歐洲、東南亞等國公共衛生現狀及發展趨勢。歸國后,他成為全國僅有的五名微生物學家之一,受聘于南京中央醫院,擔任檢查科主任醫師。
不料工作期間,高士其目睹了太多黑暗腐敗的一面,他發現實驗室內的細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中“人形的毒菌”,他憤而辭職。
高士其的第一篇科普作品于1934年正式發表,朋友在報紙上看到他改了名字,從高仕錤改作高士其,便問他緣由,他的回答擲地有聲:“仕是官的意思,去掉人旁不做官,要做戰士,去掉金旁不要錢。”
高士其發表的《我們的抗敵英雄》
來源 | 高士其畫傳
“到延安去,就是爬也要爬到延安去”
在青年哲學家艾思奇的影響下,高士其開始閱讀馬克思理論的書籍,積極參與群眾運動,萌生了前往延安參加革命的想法。
全面抗戰爆發后,曾與高士其共同參與“科學下嫁運動”的戴伯韜問起他接下來的去向,高士其眼睛迸發出光芒,堅定地回答:“到延安去”。后來他在《不能走路的人的吶喊》詩中寫道:“我是一個不能走路的人!不能走路,也來到延安,也要在路上助威吶喊:趕走日本鬼子,還我中國河山!”
高士其奔赴延安路線
來源 | 《讀書生活》雜志
高士其前往延安的途中戰事不斷,他只身一人輾轉搭車、坐船。在蘇州河聽了三天三夜的炮聲沒有走成,最終,他擠上了西行的列車離開上海,歷時三個多月抵達延安。先到的艾思奇立即前來看望高士其,高興地說:“好了,你也來了。”
在延安,高士其不知疲倦地即刻投身于各項活動之中,他擔任陜北公學的教師,向干部和全國各地的青年講防疫和防毒知識;他倡導成立延安第一個科學技術團體——邊區國防科學社,針對邊區民眾缺乏文化教育的情況組織農工展覽會,出版“國防科學特輯”。
延安醫療條件的缺乏,對高士其來說是巨大的挑戰,他不得不忍受病痛工作。在《我的原子也在爆炸》一文中,他寫道:“我雖然不能起來,我雖然被損害人類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上,但是喲,魔鬼們禁止不住我們聲浪的交響。”
“把科學交給人民”
抗戰時期有兩條重要戰線,一是軍事戰線,二是文化戰線,而高士其是文化抗戰中少有的科普作家。
當年他從南京中央醫院離職后,受到正在倡導“科學大眾化運動”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影響,開始深入思考中國社會落后貧窮的根源,雖疾病纏身、工作不順,生性頑強的他卻悟出了人生的價值:把自己所知的科學知識告訴給廣大群眾,宣傳科學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他用顫抖而幾近癱瘓的手握緊筆,以筆為刀,在蒙昧的舊社會劃開一道大大的口子,排出愚昧封建毒素,補充進新鮮的科學知識。
高士其會見中學生
來源 |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細菌的衣食住行》《我們的抗敵英雄》《虎烈拉》(霍亂)《菌兒自傳》《傷寒先生的傀儡戲》《寄給肺結核病貧困大眾的一封信》……當這些散發著科學溫度的文字陸續見諸報端,高士其以獨樹一幟的創作姿態,成為中國科普史上的拓荒者。
高士其的科普作品
來源 |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高士其的文字生動形象,融科學、文學與政論為一體,夾敘夾議,富有見地,文章一發表就受到文化界和讀者的歡迎,許多報刊前來約稿。
從1934年至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高士其創作了近百篇科普作品。他晚年回憶道:“在這個時期內,我的病使我寫作感到困難。但是我還是堅持著每天寫1000字的文章,這些文章大都配合著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節拍而寫的。”
即使后來病情加重,高士其停止了科普寫作。他先打好腹稿,一個字一個字口述出來請人記錄。
新中國成立后,高士其用500多萬字的科普和文學作品,引導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走上了科學研究道路,在中國科學史和文學史上譜寫了一曲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光輝樂章。
高士其逝世后,中共中央組織部追認他為“中華民族英雄”;1999年國家設立“高士其科普獎”,成為中國科普界的最高獎;1999年12月,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高士其星”。
審核專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館員王新
參考文獻:
[1]“中華民族英雄”高士其:永遠不下火線的科普戰士[OL].福州新聞網,2017-06-16.
[2]高士其——為科普的一生[N].中華讀書報,2018-06-20.
[3]紀念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誕辰100周年[OL].清華檔案館,2009-05-20.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