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至“三伏天灸”即將啟動
熱熱熱!廣州發出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受到臺風“丹娜絲”外圍下沉氣流影響,廣州市最高氣溫接近37℃。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將持續2-3天。7日,小暑節氣將至,標志著季夏時節正式啟幕。此時天氣高溫高濕交織,中暑、胃腸道疾病、空調病進入高發期,尤其戶外工作者、老年人與兒童等群體,因身體調節能力較弱,更需科學養護。
■7月10日起,廣東人的大型養生局“三伏天灸”即將啟動,屆時各大醫院將啟動伏前灸開貼。新快報記者郭思杰/攝(資料圖)
天氣
高溫橙色預警將持續2-3天
受“丹娜絲”影響 廣東先熱后雨
預計受臺風外圍下沉氣流影響,廣州市越秀區、天河區最高氣溫接近37℃,從昨天9時54分起,廣州市越秀區、天河區高溫橙色預警信號生效,后期升級預警信號可能性較小,預計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將持續2-3天。
據市氣象臺監測,廣州市達到啟動氣象災害(高溫)Ⅲ級應急響應標準。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決定從6日10時22分起將廣州市氣象災害(高溫)Ⅳ級應急響應升級為Ⅲ級應急響應。截至記者發稿時,廣州市內除從化區外各區均已升級高溫橙色預警信號。
“丹娜絲”于7月6日5時加強為臺風級,8時其中心位于汕頭東南方約230公里的南海東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3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75百帕,十級風圈半徑50~60公里。
隨著副高的東退,“丹娜絲”將以15公里左右的時速向東北方向移動趨向臺灣海峽,由于海水溫度、高空出流等條件有利,“丹娜絲”的強度還將有所加強,6日夜間至7日早晨登陸或擦過臺灣島西部沿海后繼續北上穿過臺灣海峽。
7-8日,廣東省總體以高溫+雷雨局部暴雨的天氣為主,受“丹娜絲”外圍下沉氣流影響,廣東的中北部市縣仍有35℃~37℃的高溫天氣,請注意防暑降溫。
鏈接
廣東全力做好臺風“丹娜絲”防御工作
據新華社電 廣東省氣象臺預報,受臺風“丹娜絲”影響,6日,粵東沿海市縣有大雨局部暴雨,其余市縣多云為主,有分散(雷)陣雨,局部暴雨,雷雨時局地伴有8級左右短時大風。粵東沿海市縣陣風達到7至9級。
記者從廣東省應急管理廳了解到,截至6日14時,珠江口以東海域361艘作業漁船已全部回港避風,5個海上風電平臺共130人、海洋牧場92人、漁排養殖人員1926人已全部撤離上岸,5個濱海景區已關閉。汕頭市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已于6日上午起停課。
為做好臺風“丹娜絲”防御工作,廣東省應急管理廳在廣州、韶關、梅州、惠州、云浮等地前置應急航空救援直升機6架;廣東海事局在全省海域部署40米級及以上海巡船21艘,并落實社會應急船舶64艘,全力做好搶險救援準備。
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要求,廣東各地需注意防范臺風“丹娜絲”帶來的海上陣風影響和臺風外圍造成的高溫,以及局地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各有關地區和部門要繼續保持高度警惕,持續跟進做好防御各項措施,全力筑牢安全防線。
養生
小暑時節防“暑濕”
保護脾胃避免貪涼
7月7日將迎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中醫專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頭伏前后,氣溫持續升高、降水增多,空氣濕度大,體感悶熱難耐,養生防病應從“暑”和“濕”兩方面著眼,注重益氣生津、健脾祛濕。
以益氣生津為首
“中醫理論認為,暑多夾濕,‘暑濕’二邪夾雜,容易引發許多健康問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趙昕說,小暑節氣容易出現濕邪困脾,脾失健運,導致腹脹腹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同時,暑熱最易耗氣傷津,造成心血暗耗,導致血壓波動、胸悶心悸、頭暈乏力等,因而這一時期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暑邪易傷氣陰,此時養生應以益氣生津為首。”趙昕說,中醫提倡酸甘化陰的飲食原則,通過食用酸味和甘味食物來滋養陰液,將烏梅、山楂、甘草等食材煮成的酸梅湯,加入適量冰糖調味,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滋養陰液;另一方面,濕邪粘滯,易困脾胃,飲食還應注重健脾祛濕,可將薏米、綠豆、赤小豆一同煮湯食用。
起居要因時調整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師林主任醫師指出,在“心主火,與夏相通應”的小暑時節,市民起居飲食要注意因時調整。
師林表示,市民應注意應時調節入眠的“細節”。“午睡的時間段可選在午時,即11:00-13:00。該時段心經當令,適當小憩可養心安神、恢復體力。而夜間睡眠需注意避免空調或風扇直吹身體,以防風寒之邪趁虛而入;室內溫度宜保持在26℃~28℃,并定期開窗通風,維持空氣流通。”對于飲食,不少人貪吃冷飲,對此,專家表示“要打住”。
除了防暑,也別忘了暑天的“陽氣”可以用起來,強身健體。師林對有晨運習慣的市民提出建議說,清晨或傍晚是氣溫適中,這個時段選擇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以“微汗即止”為度,運動后及時更衣,防止濕邪侵襲。
伏前灸即將開貼
今年三伏只有30天。今年三伏是從7月20日至8月18日,打破連續10年40天“超長版”模式,是近10年來首次“短版”三伏。
小暑時節正是“因時制宜”施灸的最佳節點。據了解,三伏天灸療法的“伏前灸”即將啟動。該療法利用溫熱藥材貼穴,激發人體陽氣,溫通經絡,驅散內伏寒邪,調整陰陽平衡,對慢性呼吸系統等疾病的“冬病夏治”效果顯著。
7月10日起,廣東人的大型養生局“三伏天灸”即將啟動,屆時各大醫院將啟動伏前灸開貼。記者獲悉,廣東省中醫院天灸團隊今年特別推出“疏肝理脾,祛濕化濁”的治療方案,用特制中藥方貼敷特定穴位,以疏通經絡,激發正氣,達到冬病夏治,未病先防效果。
知多D
熱浪來襲 如何做好防護
●警惕“空調病”
空調溫度建議設置在26℃左右,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10℃。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可導致缺氧、頭暈,建議每3小時開窗通風15分鐘。
●外出避開高溫時段
上午9點至下午6點為高溫最猛烈時段,盡量減少外出。若需外出,穿淺色寬松衣物,戴寬檐遮陽帽,隨身攜帶防暑藥品(如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氣口服液)。
●補水要“少量多次”
每小時補充200-300毫升水,出汗多時搭配淡鹽水或含電解質的飲品(如運動飲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引發“水中毒”。
●別讓情緒“中暑”
高溫易引發煩躁、焦慮。保持充足睡眠,飲食清淡,多吃西瓜、綠豆湯等清涼食物,避免長時間處于嘈雜環境。
(摘自廣州市衛健委官網)
采寫:新快報記者 李斯璐 許力夫 通訊員 陳佳佳 查冠琳 葉彥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