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征方臘,總計陣亡正偏將佐59人。
其中正將14員,秦明、徐寧、董平等。
偏將45員,韓滔、郝思文、扈三娘等。
回師途中,病故10人:林沖、楊志等。
總計,有69人戰死或病死于南征期間。
另外武松、魯智深不愿恩賜,均留在了杭州六和寺。后來武松出家,魯智深坐化。
燕青看破時局,班師回朝之前,勸盧俊義激流勇退,隱姓埋名以終天年。盧俊義不肯。燕青無奈,只得拜別盧俊義,并留書給宋江,挑著一筐珠寶悄悄離開了隊伍。
后來李俊、童威、童猛三人亦也看破時局,也于回師途中離開隊伍。
公孫勝沒有參與征方臘,在薊州出家。
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堅、蕭讓、樂和,五人留在京師,沒有參與征方臘。
后來安道全做了太醫;皇甫端做了御馬監大使;金大堅在內府御寶監為官;蕭讓在蔡京府中受職,擔任門館先生;樂和在駙馬王都尉府中混日子。
這五人,沒一個是領兵的。
除去以上所有人。最后回到京城,朝覲皇帝且被授予兵權的正偏將佐,只有27人。
其中正將12員:
宋江、盧俊義、吳用、呼廷灼、關勝、花榮
柴進、李應、朱仝、李逵、戴宗、阮小七
偏將15員:
朱武、黃信、孫立、樊瑞、凌振、裴宣
蔣敬、杜興、宋清、鄒潤、蔡慶、楊林
穆春、孫新、顧大嫂。
最終,這些人的封賞如下。
15員偏將,除顧大嫂授東源縣君外,其余一律授“武奕郎”,諸路都統領。
這里的“武奕郎”,應該是虛構的。對照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武義郎”。
在宋徽宗時期,武臣官階分53階,第41階為武義郎。地位比較低。
“縣君”也差不多,不是什么很高的位號。
所以梁山打方臘,別看死傷慘重。然而活下來的地煞星,最終封賞的職務都不高。遠遠談不上是“手握重兵”。
要說手握重兵,還得看天罡星。
受封的12個天罡星,封賞如下。
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盧俊義,授武功大夫、廬州安撫使,兼兵馬副總管。
吳用授武勝軍承宣使。
關勝授大名府正兵馬總管。
呼延豹授御營兵馬指揮使。
花榮授應天府兵馬都統制
柴進授橫海軍滄州都統制。
李應授中山府鄆州都統制。
朱仝授保定府都統制。
戴宗授袞州府都統制。
李逵授鎮江潤州都統制。
阮小七授蓋天軍都統制。
武德大夫、武功大夫、安撫使、承宣使、兵馬都總管、兵馬總管、指揮使、都統制。
這些職務和職銜,有些是北宋存在的,有些又不是。比如“都統制”。
北宋時期,朝廷在作戰時,會從各將官中選擇一人授給「都統制」名號,以統諸將,權任在安撫使之上。地位不低。
但都統制在當時屬于臨時派遣性質,并不是常設官。通常是打仗之前臨時設立,打完仗后隨即撤銷。所以北宋時期,并不存在“某州都統制”的說法。
都統制成為常設官名,是在南宋。由于當時三衙禁軍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宋高宗只得另置御營司,派心腹大臣任都統制,管轄諸將。都統制,這才變成常設官名。
水滸作者施耐庵生活于元末明初年間,他對北宋的官職制度應該不是很了解,所以才出現職銜亂用的問題。
既然是亂用,那我們就不討論安撫使、兵馬都總管這些職務在歷史上的職權有多大了。
就根據書中給出的提示——擔任鎮江潤州都統制的李逵,統轄三千軍馬。
李逵大叫一聲:“哥哥,反了罷!”宋江道:“兄弟,軍馬盡都沒了,兄弟們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李逵道:“我鎮江有三千軍馬,哥哥這里楚州軍馬,盡點起來,并這百姓,都盡數起去,并氣力招軍買馬殺將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強似在這奸臣們手下受氣!”
進行推測,李逵、朱仝、柴進、李應、花榮等人,大概相當于現在軍分區司令級別。
呼延灼級別相當,但他供職于禁軍。
大名府因為是北宋陪都,故而關勝級別要高一些,應該相當于現在的正軍級或副軍級。
宋江和盧俊義就是妥妥的正軍級了。
綜上,幸存下來的天罡星,都具有一定造反的實力。可以算是“手握重兵”。
但是別忘了。盧俊義吃了被蔡京下了水銀的御賜飯菜,失足落水,死于宋江之前。
宋江遭蔡京、童貫、高俅陷害,被毒死。臨死前,為保名聲,拉上了李逵墊背。
花榮、吳用明白宋江毒死李逵的意思,兩人也都想“留得個清名于世”,無意造反。最后大哭一場,雙雙懸于樹上,一起自縊而死。
戴宗早早看破紅塵,主動棄官而去。
阮小七被人打小報告,也棄官而去。
柴進聽說戴宗棄官,又聽說阮小七遭人打小報告,覺得沒意思,棄官而去。
李應聽說柴進隱居了,也棄官隱居。
所以實際上,宋江死后,真正還掌握兵馬的前梁山好漢,只有三個人——大名府正兵馬總管關勝、御營兵馬指揮使呼延灼、保定府都統制朱仝。
問題來了。如果你是這三人,且你也知道宋江是被奸臣毒死的。你會起兵造反為“公明哥哥”報仇嗎?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不會。
呼延灼當初被俘虜時,死活不上山。直到宋江對他承諾——我一定會帶你詔安,他才勉強答應上山。
蓋為官吏污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水泊里隨時避難,只待赦罪招安。倘蒙將軍不棄山寨微賤,宋情愿讓位與將軍;等朝廷見用,受了招安,那時盡忠報國,未為晚矣。
從這就可以看出,呼延灼的人生準則,就是生為大宋人,死為大宋鬼。
像文官那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做不到。但在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為祖宗爭口氣,他還是能做到的。
關勝也是名門出身,而且提拔他的恩公,還是蔡京。他的情況自然與呼延灼類似。
朱仝非名門之后,但當年在滄州府,混得也是風生水起,頗受知府信任。然而吳用為了逼他上山,竟然讓李逵一板斧,活活劈死了知府的兒子(平時由朱仝負責照顧,朱仝與小衙內關系極好),搞得朱仝是一世名聲盡毀,里外不是人。最后是無處可去了,才被迫上的梁山。
以前聽評書的時候,聽到過一句話: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瓦崗寨和劉關張比起來,就是塑料兄弟情。
然而,就以書中關勝、呼延灼、朱仝的境遇來看,梁山之于他們,還不如塑料兄弟情的瓦崗寨呢。
瓦崗寨,好歹還有點兄弟情。
而梁山則全是“血腥兄弟情”。
好好的,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梁山就殺來了。殺了自己的親戚朋友,斷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然后自己還不得不忍氣吞聲,跟殺了自己親戚朋友,斷了自己大好前程的仇人在一起稱兄道弟。
算了算了,不提了,螻蟻尚且貪生,梁山勢力大,惹不起。等著詔安翻身吧。
終于有一天,詔安了,打完方臘,朝廷還賞賜官爵了。而這時候宋江死了。聽說還是被蔡京毒死的。
這種情況下。換做任何人托生在關勝、呼延灼、朱仝的身上,不說放鞭炮慶祝,起碼也是松了一口氣——再也不會有人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了。
報仇?怎么可能。自己與宋江的關系真的好到了那一步?
個人覺得。在梁山上,真正愿意為宋江而自我犧牲,而且不懼與朝廷翻臉的人,其實只有兩位。
一是李逵,二是武松。
李逵被宋江毒死。
武松原本對宋江佩服得是五體投地。但自從詔安后,武松對宋江就已經是心如死灰,看破紅塵。
聽說“公明哥哥”死了?死了就死了吧。
估計這才是武松的心理寫照。
自從斷臂出家后,武松就早已不是那個打打殺殺之人。
正是因為有這份境界,所以武松才會成為梁山(凡人)中的最長壽者——八十而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