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中國學子不出國門就能享受世界一流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這不僅是中外合作大學的課題,更是所有類型高校共同關注的方向。
2025年“新時代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與青年人才培養”國際研討會于7月2日至4日在寧波諾丁漢大學舉行。本次論壇聚焦“在地國際化”與“青年人才培養”,涵蓋開幕式暨主論壇,兩大垂直領域分論壇和一場核心圓桌討論,探討如何通過在地國際化,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具有家國情懷的畢業生。
本次活動吸引了復旦大學、香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十余所海內外頂尖學府,其中也包含西交利物浦大學、北師香港浸會大學等8所中外合作辦學院校以及方太集團、藍潔豐侖海洋科技集團等5家知名企業共計71位代表參加。
在地國際化的重要性
當前,全球人才競爭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國際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在這一背景下,加快推進在地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命題。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岑逾豪在《新時代如何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一文中提到,高等教育的在地國際化,是指高校中發生的除師生海外流動之外的所有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教育活動。
具體而言,在地國際化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與國際人員互動,包括與國外學者和留學生的交流;二是國際化課程教學,包括閱讀外文文獻、修習全英文課程等;三是利用國際化學術環境,包括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跨境合作項目等。
寧波諾丁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董紅波認為,海外國際化和在地國際化是互相依存,優勢互補的。
近十年來,在地國際化的話題越來越熱門。因為,現實中大概只有10%的學生有機會出國留學,90%的學生國際能力培養依賴于在地國際化。此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使得國際交流面臨重重阻力,而且從經濟角度來看,去海外讀書成本大幅上升。“在地國際化已經成為拓展學生國際視野、豐富學術體驗的重要途徑。”董紅波說。
中外合作辦學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根植于中國土地上的一種特殊的高等教育模式,堪稱通過在地國際化培養人才的主力。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自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頒布以來,中國已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進行合作。截至目前,國內已有類似于寧波諾丁漢大學這樣的中外合作高校11所。
以寧波諾丁漢大學為例,該校于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是我國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校園的中外合作大學,提供本科與碩、博研究生教育,實現讓中國學子不出國門就能享受世界一流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
寧波諾丁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董紅波博士在現場作主題分享。 本文圖片均為主辦方供圖
寧波諾丁漢大學的深度探索
在活動現場,有一組數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在寧波諾丁漢大學的畢業生中,超過三成被全球排名前十的頂尖高校錄取,超過九成被世界百強院校錄取;直接就業的碩士畢業生95.19%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或中外知名企業機構、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博士生100%高質量就業。而且,超九成的寧諾學生,在完成海外學業以后選擇回國發展。
如此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正是寧波諾丁漢大學深耕多年的“在地國際化”培養方案所結出的碩果。
一方面,寧波諾丁漢大學是諾丁漢大學全球教育體系的成員之一,全英文、小班化教學,從英國諾丁漢大學引進教材,師資由英國諾丁漢大學委派或按同等標準選聘,頒發與英國諾丁漢大學本部完全一致的學位證書。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具備卓越學術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溝通與協作,為全球發展和中國進步貢獻力量的高素質人才。
另一方面,寧波諾丁漢大學高度重視價值觀的培育。學校黨委書記沈偉其指出,國際化人才應具備四大核心素養:深厚的家國情懷、多元文化認同、國際交流能力、前沿專業素養,掌握國際領先的知識技能。這四方面相輔相成,以家國情懷為根基,以文化認同為橋梁,以交流能力為工具,以前沿知識為支撐,共同構建國際化人才素質模型。
董紅波也表示,不少家長將孩子送到寧波諾丁漢大學,旨在培養其國際化和素養。但她同時強調,培養國際化視野與正確的價值觀,同樣重要。“我們始終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在擁有廣闊國際視野的同時,深植中國文化根基?又如何踐行將中國文化傳向世界的使命?”董紅波說,實現“本土根基”與“國際視野”的有機共生,是這類院校持續探索的共同命題。
對此,寧波諾丁漢大學已經有諸多有益探索,在引入英式教育體系的同時有意識把地方文化的元素融入到正式與非正式的課程之中。
比如在搭建研學平臺方面,該校于2019年和余姚王陽明故居共建了陽明文化研學基地。國際學生發現基地的英語解說資源不足后,主動開發并捐贈了國際版講解機。在融入課程體系方面,學校將陽明文化引入工業設計專業課程;在理工學院學生體驗計劃中增設“陽明文化研習”板塊,并在貴州修文王陽明紀念館建立第二個陽明文化研習基地。
在推動國際傳播方面,學校致力于讓學生的創作成果走向世界舞臺——在去年3月的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作品展”上,該校成功舉辦了首屆“陽明文創”設計大賽,獲獎作品于意大利米蘭展出。
董紅波認為,未來,寧波諾丁漢大學將在課內外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實踐條件的創設,同時增加國際學生招生規模,在課程和教學中注重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合作學習。加強本科生的學術和科研參與機會,完善相關的激勵機制和組織體系。
嘉賓在活動現場作主題分享。
挑戰與出路
在本次活動現場,不少專家也討論了當前在地國際化培養面臨的挑戰,聚焦在地國際化背景下青年人才培養的具體路徑。
我國的在地國際化實踐由來已久。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房欲飛指出,從清末效仿歐美等西方國家建立近代高等教育機構和制度,到建國初期參照蘇聯經驗辦大學,再到重視聘請外籍教師、引進或翻譯國外教材等實踐,都是這一教育理念的自發體現。
不過,目前我國的在地國際化仍舊面臨不少挑戰。在房欲飛分享的一份基于公開報道的文本調研中,明確宣稱啟動在地國際化的院校只有30余所,占普通高校總量2868所不到2%的比例,與“截至2015年,已有56%的歐洲大學將在地國際化納入學校戰略規劃,64%的學校宣稱將會采取實質行動來推進這一進程”相比差距甚大。
之所以存在這種差距,并非因為我國缺少國際性的教育資源,而是實踐領域尚缺少行動的自覺。因為對在地國際化的概念和實踐規律缺乏了解,實踐者缺乏把現存國際師生、國際性科研平臺、國際會議等豐富的國際性教育資源制度化融入人才培養過程的意識,以至于大多數高校中,只有碎片化的在地國際化自發實踐,卻缺少自覺的制度設計。
除了意識層面的缺位外,在地國際化的實施也要求相對較高,作為系統性的制度變革,其順利實施需要全員參與,這就需要學校各部門的聯動與協同,沒有自上而下的戰略型推動,往往很難實質性地推進。但在大多數習慣將其作為國際交流部門職責的高校來說,扭轉制度慣性是一項很難的工程。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副教授劉圣明也提到,當前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常見的“被動性”問題,學生參與國際項目依賴比如學分、就業優勢等外部獎勵,缺乏可持續的內驅力。他認為,要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打破專業邊界激發學生自主性,才能真正提升在地國際化的培養效果。
總之,在地國際化不是簡單的教育模式移植,而是要實現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創新。隨著實踐的深入,中國高校有望走出一條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特色的育人新路,為全球教育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打通“最后一公里”
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探索已進入新階段,構建“政產學研”協同生態成為關鍵突破口。在這場創新實踐中,高校與企業正以開放姿態探索多元路徑。
“走國際化這條路一定要越來越開放。”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副校長(學術)李娟強調系統性培養的重要性。她表示,香港城市大學通過四大維度打造培養體系:國際化師資網絡帶動科研合作、特色創新創業學位課程、海外頂級初創企業實習、全鏈條國際化教育滲透。國際化路徑具有多樣性,比如,可以依托學者個人網絡搭建“學術絲綢之路”;在工科領域受阻時,可轉向其他地區優質資源。“保持開放思維,以多元化方式構建全球人才培養網絡。”
西交利物浦大學在國際化交流方面也構建了多元合作網絡,據該校黨委書記、副校長鈔秋玲介紹,學校與英國利物浦大學等30多所世界名校開展76個交換項目;設立義工學院,每年派遣百余名志愿者赴亞非國家服務。此外,學校已爭取到51個國際組織實習崗位(1個月至1年不等),今年已有6名學生成功獲得實習機會,為未來在國際組織就業奠定基礎。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毛亞慶在分享中提到,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并存的背景下,合作辦學能融合中外優勢,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社會公民。博雅教育注重全人發展,通過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國學教育等多元路徑實現,強調互動教學、家國文化傳承和過程性評價,致力于培養能適應技術變革、具備審美與情感連接能力的人才。建校二十年來,這一理念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國際化競爭力。
這種中外合作、校企協同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在寧波諾丁漢大學也得到了創新發展。寧波諾丁漢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余捷也分享了諾丁漢商學院的國際化創新實踐。“我們采取‘三校聯動’策略,將英國、中國和馬來西亞三個校區的商學院深度整合,定期舉辦聯合科研與教學會議。”依托全球化網絡布局(覆蓋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地區),學校打造了跨國創新創業平臺。通過三校統一的創新實驗室(ingenuity lab),不僅培養三校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更組織英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創業團隊來華孵化,并為其拓展海外市場提供支持。這種“全球聯動+本土孵化”的模式,有效促進了國際化商業人才的培養。
企業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主體,也在積極破局。方太集團人員與文化副總裁蔡江南介紹,方太集團在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方面形成了立體化合作模式:通過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形式開展特色課程共建;與西交大、哈工大等高校共建實習就業基地,同時與清華、上海交大等頂尖學府合作打造實踐平臺。這種“課程植入+基地建設+實踐賦能”的三維體系,既強化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又實現了產教深度融合。
寧波諾丁漢大學黨委書記沈偉其認為,當前國際化人才培養已進入“破題”階段,關鍵在于建立高校、企業、政府的三方協同機制。寧波諾丁漢大學通過創新實驗室等平臺,積極推動跨學科團隊合作。在去年亞太區一項金融競賽中,以理工學院為主的跨學科團隊獲得冠軍,印證了復合型培養模式的成效。“作為高校代表,我們期待形成常態化交流機制:高校需精準對接企業人才需求,企業應深度參與培養過程,政府則要營造創新驅動的政策環境。三方協同不僅關乎人才培養質量,更是提升區域創新活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沈偉其說。
在這場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探索中,中國高校和企業正在走出一條特色之路。當開放創新的腳步繼續向前,更多中國方案有望為全球教育發展提供新范式。
嘉賓在現場作主題分享。
海報設計:熊玉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