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動汽車、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新三駕馬車。
這些改變傳統的科技創新,也對原有的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帶來的改變。
比如,電動汽車在輔助駕駛下,產生的交通事故責任劃分。
比如,人工智能在AI幻覺時做出的錯誤答案,引發的損失責任劃分。
還有,就是日漸增多的機器人在上路時,和行人發生碰撞以后的責任劃分。
今天這個事故,是發生在廣東省潮州市的餐廳。
2024年3月16日,4歲熊孩子和母親在餐廳就餐時,隨意跑動。
對此,媽媽溺愛不管,服務員勸阻不了,最終熊孩子撞到了正在執行送餐任務的機器人。
萬幸的是,機器人比較耐實,沒有損壞。
熊孩子自己被送醫,又先后2次到醫院進行復查,其間共產生醫療費用470元,餐飲店墊付其中441元,并免除其當日318元用餐費用。
但此后,熊孩子家想讓餐廳再出一把血,提出要賠償醫藥費、誤工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各項經濟損失合計13881元。
對此,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人民法院認為,熊孩子的監護人對其疏于管護,亦存在過錯。綜合考量雙方過錯程度、因果關系參與度等因素,法院依法判決該餐飲店就熊孩子的各項損失承擔50%的賠償責任。
各打五十大板,倒也符合預期。
當前,酒店、餐廳都開始更多使用送餐機器人。
暑假是熊孩子出行的集中期。
不管是出于好奇心圍觀,還是打鬧追逐碰撞,都會有越來越多的熊孩子和機器人親密接觸的案例。
電動汽車的智能駕駛,已經正在被關進籠子里。
對送餐機器人的安全問題,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