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如果闖了禍,眼看就要挨板子,他會有什么反應?
是眼疾手快,像小兔子一般“嗖”地躥開?
還是眼淚汪汪流,像木頭一樣杵在原地等著挨批?
別小看這瞬間的選擇——實際上,這里藏著孩子自我意識、安全感和未來人際模式的巨大密碼。
01
會跑的孩子,更懂守護自我邊界
孩子會“跑”,不是“慫”,而是“門清”!
他們能敏銳感知:“氣氛不對,爸媽要發(fā)火了,這讓我害怕/有壓力!于是,他本能地啟動“自我保護”模式——先拉開安全距離再說!”
比如我兩歲多的侄女,吃飯時只要爸爸臉色一沉或放下筷子,她立刻跳下椅子躲到奶奶或媽媽身后:“我要奶奶喂!”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xiàn),其實是“自我邊界感”的萌芽!
發(fā)展心理學指出,健康的邊界感是孩子建立自我認同、保護身心健康的基礎。他能分辨“你”和“我”,明白“你的情緒”不能隨意傷害“我”。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當面對不合理要求時,更可能清晰表達:“我手上已有A、B、C三個緊急任務,再接新活質量難保證,能否協(xié)調資源或延長期限?”
敢于協(xié)商、保護自身權益的能力,正源于幼時那一次本能的“逃跑”。
因此,當孩子說“這事我不想干”或“你這樣說我難受”,別輕易給他貼上“頂嘴”標簽——
你要知道,你正在培養(yǎng)一個內核穩(wěn)定、有主見、不易被壓垮的成年人。
02
硬扛的孩子,早已自我放棄
遇到挨打,那些站在原地,不躲不閃,默默承受的孩子,情況往往更復雜,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討好型”忍耐,怕家長更炸毛,所以先硬著頭皮忍下。
這類孩子,會把大人的情緒看得比自己的感受還重。譬如弄丟文具盒的豆豆,面對暴怒的媽媽只是絞著手指掉淚,絕不解釋或躲避——他怕媽媽更生氣,只求風波快過。
另一類是“習得性無助”,因為他知道:跑,是沒有用的。
孩子不是不怕家長,而是因為經(jīng)歷太多次后發(fā)現(xiàn):“跑?躲?解釋?有什么用?最后還不是一樣挨罵挨打?省點力氣吧……”
心理學稱此為“習得性無助”。
這兩類孩子長大后,容易在關系中活成“隱形人”:習慣性說“沒事”、“聽你的”。
試想,一個從小在家都不敢、不愿為自己發(fā)聲的孩子,長大后怎么指望他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據(jù)理力爭?怎么在復雜的婚姻關系里有效溝通?
03
孩子的反應,映照家庭溝通底色
孩子挨批時的反應,恰是家庭日常溝通的鏡子:
若父母嚴苛易怒,孩子往往縮成“木頭樁”(討好或無助)。
若家中常吼叫風暴,孩子本能選擇“逃跑”(自我保護)。
但如果孩子在暴風雨即將來臨之際,還能小聲解釋“我不是故意的”或討論“下次怎么辦”,恭喜!
這證明家庭允許表達,孩子知道溝通是安全的。
孩子“讀空氣”的能力,正是從家庭這所“學校”習得。是“和風細雨”還是“狂風暴雨”,直接塑造了他們面對沖突的生存策略。
04
家,應該是孩子最后的安全港
無論“跑”或“不跑”,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能“安心做自己”的家。
不是犯錯時必須上演“貓捉老鼠”,或像“受審犯人”般表演認罪。而是他能坦然說出:
“媽媽,我現(xiàn)在不想做這個。”
“爸爸,你吼我時我很難過。”
“我需要一點時間冷靜。”
家不該是軍訓營,而應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受傷時可回來療愈,充電后能重新出發(fā)。
若孩子于至親跟前尚需隱匿恐懼、不敢拒絕,其一生將何其疲憊?
最后說一句:
當孩子選擇“跑”,請珍視他保護自我的勇氣;當孩子僵立“硬扛”,那更是一盞紅燈——提醒我們反思溝通模式,為孩子創(chuàng)造安全表達的空間。
唯有如此,家才能真正成為托舉生命的安全港灣。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yǎng)育心得,
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