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是曹丕的兒子,曹操的孫子,曹魏第二任皇帝。曹叡在位期間,在軍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但在統治后期大興土木,廣采眾女,因此留下負面影響。但曹叡干了一件事,被后世許多文人批評、嘲笑,那就是給自己定廟號烈祖。
有司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咸熙之舞。帝制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如周后稷、文、武廟祧之制?!度龂尽っ鞯奂o》
據《三國志·明帝紀》記載,公元237年六月,有關部門上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咸熙之舞。帝制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廟,萬世不毀。 曹叡看到奏表后,同意了。
曹操是曹魏政權奠基人,廟號定為太祖,沒什么毛??;曹丕完成代漢的過程,給個高祖,多少也還說得過去。關鍵問題是,曹叡還活著,大臣們就給上了個廟號烈祖,多少有些奇怪。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這其實是曹叡授意,大臣上表完成了這套程序。
這引起后世許多人的批評、恥笑。比如東晉史學家孫盛就批評“魏之群司,於是乎失正”,意思是說魏國群臣實在是不應該這么做;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則指出,魏明帝在世,卻先擬定廟號,不符合禮制。
《通鑒輯覽》中更是評價“可笑無過此者!”,意思是說曹叡還活著,就先定了廟號,實在是沒有比這更可笑的了!
曹叡為何被批評、恥笑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顧名思義,皇帝活著的時候是不會有這個稱號的。所以曹叡給自己定廟號,是不合禮制的,所以才招致許多批評和嘲笑!
皇帝死后,有謚號、廟號。謚號一般就一兩個字,比如劉邦的謚號為“高”,漢高帝;劉徹謚號為“孝武”,漢驍武帝。廟號一般來說,開國創業和有突出貢獻的稱“祖”,其他有重要貢獻的稱“宗”。劉邦的廟號是“太祖”,漢文帝劉恒的廟號是太宗。
隋唐以前,廟號是比較珍貴的,也比較少。比如東漢時期有廟號的皇帝才三個,光武帝劉秀的廟號為“世祖”;孝明帝劉莊廟號“顯宗”、孝章帝劉炟“肅宗”。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唐朝之后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也就不那么珍貴了。
曹叡給自己定廟號的原因
曹叡給自己定廟號的原因并不復雜,曹叡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曹叡沒有兒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曹叡原本有三個兒子,但全部夭折,在這種情況下,他收養了兩個孩子,分別是秦王曹詢、齊王曹芳。
養子畢竟不是親生兒子,曹叡擔心自己駕崩后,將來曹芳會追尊他自己的親生父母,甚至有可能改變皇位的統系。于是,曹叡在生前就確定了自己死后的地位,那就是與曹操、曹丕并為“曹魏三祖”,宗廟萬世不毀。
其實,曹叡早在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七月,曾下過一道詔書。大體意思是說,后代如果有從諸侯王繼承皇位的,就要以堅持做人家的后人,不能追尊自己的親生父母,如果大臣有敢于誤導的,誅之無赦!
曹叡的擔心其實并非杞人憂天。西漢第十三位皇帝漢哀帝劉欣,就是由諸侯王入繼大統的。由于漢成帝劉驁沒有兒子,所以選擇立自己的侄子劉欣為太子。結果劉欣繼位為帝后,追尊父親定陶恭王劉康為恭皇,祖母傅太后為恭皇太后,母丁姬為恭皇后。
正式出于這樣的考慮,所以魏明帝曹叡,早早就把自己的廟號安排好,防止死后牌位被擠出太廟。曹叡也因此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活著的時候就定下廟號的皇帝。盡管事出有因,但曹叡這樣做的確不合禮制,無怪乎被批評、嘲笑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