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穎帶著孩子們在書院里看書、學習、交流。受訪者供圖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王瑞欣
清晨,龍泉村薄霧未散,李雙靜和徐忠穎已在自家改造的書院里忙碌起來。一本本書籍被仔細擦拭、分門別類放回書架,等待村民和孩子們前來。
這間藏在農家小院里的書院,是“90后”夫妻李雙靜、徐忠穎送給家鄉的“禮物”。三年前,這對從城里返鄉的年輕人把自家老宅改造成免費開放的鄉村書院,用6000余冊圖書搭起村民的“精神糧倉”,也讓“詩和遠方”在田埂邊扎下了根。
從城市歸鄉:一腔熱忱化為書頁墨香
2022年仲夏,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李雙靜與徐忠穎回到遵義市紅花崗區龍泉村探親。家鄉綠水青山依舊,但兩人敏銳察覺到一種缺失:村民富了口袋,文化生活卻仍顯貧瘠。
“在城市里,圖書館、書店隨處可見。可回到村里,孩子們假期總是滿山跑。”回憶起當初的觸動時,李雙靜的語氣中仍帶著急切。
一次晚飯后,夫妻倆望著家中寬敞的堂屋,一個念頭同時閃現——何不把這里變成書屋?
幾番徹夜長談后,夫妻倆毅然辭去城市工作。他們拿出積蓄,將自家100平方米的廳堂徹底改造:定制書架、購置桌椅、精選圖書。2023年年初,“龍泉書院”正式敞開大門,6000余冊涵蓋歷史、法律、農業科技、兒童繪本等方面的書籍,全部免費向村民開放。
“書不是鎖在柜子里的擺設,有人讀,才有價值。”徐忠穎樸素的話語背后,是對家鄉文化根脈的深情守護。
書院生根:從靜默閱讀到活力奔涌的文化磁場
書院開辦之初,村民們大多帶著好奇張望,卻鮮少踏入。李雙靜和徐忠穎便主動出擊,抱著繪本坐在院門口,給玩耍的孩子們講故事。生動的圖畫與跌宕的情節很快吸引了小聽眾,孩子們走進書院,寂靜的空間逐漸被翻書聲與討論聲填滿。
“我們書院的公約都是我和小朋友一起商定的,書院里要安靜、不能吃東西、借還圖書要規范,最重要的是講普通話。”孩子們心中的書院就在稚嫩的童聲間有了規則,談起書院最初的樣子,徐忠穎滔滔不絕。
書院的生命力遠不止于借閱。夫妻倆精心策劃,讓這里成為鄉村文化生長的沃土:“周末故事會”成了孩子們的節日,前來研學的老師帶領他們穿梭于童話與歷史長河;書法課堂上,老中青三代同堂,在墨香中傳承漢字之美。原來被稱為村里“調皮鬼”的小續,改變尤為顯著。起初他只是覺得好玩,但后來他懂得了遵守規則、享受閱讀,每到假期總是第一時間來書院報到。知識如涓涓細流,滲透進日常生活,悄然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
文化賦能:小書院激發鄉村振興大能量
龍泉書院的影響力,很快超越了李雙靜夫婦的預期。曾經不常走動的村民,現在更愿意在書院泡杯茶、讀本書、聊聊農事。讀書會上的思想碰撞,書法班里的互助學習,無形中化解了鄰里積怨,重塑了和睦鄉風。
書院積累的人氣與獨特文化氣質,也吸引了山外的目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在書香中體驗靜謐鄉村。李雙靜將更多公益資源落地龍泉村,中心小學創建了“班班圖書角”,優選的分級閱讀類圖書讓每個孩子的閱讀觸手可及,龍泉貢米也同樣成為遠銷外地的“搶手貨品”,村民的收入水漲船高。
2023年,書院獲得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1萬元獎金,全部用于購置新書和活動設施。
展望未來,李雙靜和徐忠穎的藍圖清晰而堅定:“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我們想證明,年輕人回來不僅能做事,更能用文化和知識為家鄉‘鑄魂’。”
暮色四合,書院燈火漸亮。窗內,幾個孩子圍坐燈下,沉浸于書中的廣闊天地。窗外,龍泉村的夜晚寧靜而充滿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