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東城區(qū)西花市大街西口,與讀者闊別近兩年的花市新華書店,即將迎來重新亮相后的首個暑假,這也將是書店一年里最熱鬧的時候。“走,去書店去!”這座建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新華書店,曾經(jīng)是多少老崇文區(qū)孩子最熟悉的地方。這個周末,不少老街坊帶著馬上進入暑假的孩子甚至孫輩,重新走進了這處熟悉的“文化地標”。
這座建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新華書店有著老讀者年少時的回憶:這里有做不完的教輔練習,也有安靜快樂的閱讀時光。如今,舊貌換新顏的空間里,引進了年輕化的文創(chuàng)與活動,讓老書店煥發(fā)新生機。許多老讀者剛邁進書店大門,就忍不住驚呼這里的變化,各類感嘆里,他們也在與記憶中的老朋友再次打了個招呼:好久不見,花市書店。
東城區(qū)西花市大街西口,與讀者闊別近兩年的花市新華書店于近日重新亮相。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探訪
暑假即將開啟,老街坊帶孩子走進新書店
“嚯,大變樣兒了啊!”7月6日,北京市中小學轉(zhuǎn)天就要進入“暑假時間”,過了中午飯點兒,走進花市書店的讀者一下子多了起來。剛進大門,還沒往前走幾步,就有老讀者忍不住發(fā)出感嘆,書店大門的位置一如往昔,但裝潢裝飾已經(jīng)是另一番模樣。
曾經(jīng)能夠把書店一層碼得滿滿當當?shù)臅鴫εc書架,現(xiàn)在挪出了不小的空間,把位置讓給了更受年輕人青睞的各類文創(chuàng),也讓整個一層的視野更加通透敞亮。但新書和暢銷書籍仍然牢牢把控著一層的“C位”,精選的社科文史、法律經(jīng)濟等各類書籍分布在四周。
“一層的空間沒有原來大了。”熟悉書店的老讀者回憶,曾經(jīng)的花市書店一層有如今的兩倍大小,書架碼放得一眼望不到頭,“但現(xiàn)在也挺好,多了小型的花店和座椅,年輕化了,也更時尚了。”
重新亮相的書店一改傳統(tǒng)書店風格,裝飾裝潢更加溫馨。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走上二層,這里是小朋友和學生們的專屬區(qū)域。童書琳瑯滿目,各階段教輔分類碼好。在老讀者看來,即便整個書店的裝潢和風格已經(jīng)與從前大不一樣,可走上二層,還是能感到一些熟悉的“配方”與“味道”。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周末走入書店的讀者多為年輕家庭,尤其是孩子們在讀者中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例。馮女士就是帶著孩子專程而來,“原來我上學的時候就在這里買教輔,帶孩子來,就是想讓她看看媽媽上學讀書時候常去的書店。當時書店一層人比較多,二層整層都是課本和教輔,跟現(xiàn)在的布局很像。”
馮女士說自己從小在老崇文長大,還是上周刷到了花市書店重新營業(yè)的消息,所以特地帶孩子過來轉(zhuǎn)轉(zhuǎn),“當初停業(yè)的時候還以為書店要撤店呢,有點遺憾。現(xiàn)在重新開門,新裝修,老位置,一說是‘花市書店’,就覺得倍兒親切。”
回憶
小時候,我與這里曾有“愛恨情仇”
曾在老崇文區(qū)長大的居民,少有人會不知道“花市新華書店”的大名。事實上,這所建設(shè)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書店,已經(jīng)陪伴老南城人走過半個世紀,歷經(jīng)三代人,它如同記憶中的坐標,承載著太多街坊和讀者的年少回憶。
如今早過而立之年的傅先生記得,二十多年前,家長一說起花市新華書店,自己就有點犯怵,“當時對我來說,這里是教輔、卷子的代名詞。每次我考試不理想,我媽總得來帶我淘幾套卷子,給我‘加餐’。”他記憶里,那時候的書店二層燈還是冷白光,遠沒有現(xiàn)在的暖黃色溫馨自然。走上樓來,都是來買學習配套材料的孩子和家長,“大人們皺著眉頭在那兒挑著,大多數(shù)孩子和我一樣,都是大氣兒都不敢出。”
然而,這座教輔齊全的書店,也是傅先生兒時的“救星”,“到了寒暑假,老師留作業(yè)時,會特地把練習冊最后的答案撕走。每到快開學時,我和同學就會直奔這兒來,找對應(yīng)的練習冊翻答案頁。”
書店二層,各類教輔分類整齊碼放。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不只是二層的教輔專區(qū),傅先生記得,自己小時候假期的許多時光也是在花市書店度過的,“初中時,許多科幻小說是在花市書店里‘補完’的,那時候一待就是大半天。”當然,他說自己也拿書店“打過幌子”,周末和同學出去玩兒,家長一問起來,自己就會說“去花市書店了”。一聽去書店,老媽就會很放心。
傅先生說,這是他與花市書店曾經(jīng)的“愛恨情仇”。在成長的大多數(shù)時間里,這所書店更像是個“特別靠譜的朋友”:學習不好的時候,它幫你,想消遣偷懶的時候,它也幫你。
“靠譜”,是很多老崇文學生的共同評價。家住東花市大街的小李記得,從小學到高中,一有了推薦的書目或者要單買的配套教材,老師都會提醒說“去花市(書店)看看”,“因為老師都這么說,所以我打小就覺得這書店,‘靠得住’。”
小李告訴記者,在他上學的時候,互聯(lián)網(wǎng)還沒普及,線上的書店商城也遠沒有現(xiàn)在便利,家門口的小書店貨品不全,像西單、王府井圖書大廈這樣的大店離家又遠,所以花市新華書店就成了南城讀者和學生們家門口的“首選之地”。
小李說,直到后來,他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和朋友逛街聊天,偶爾還是會回來逛逛崇文門商圈,“一說在哪兒碰頭,我們第一反應(yīng)都是‘書店’。” 時光流轉(zhuǎn),商圈風貌或許更迭,但對傅先生和小李這樣的老讀者而言,花市書店,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書店功能,“它不僅是買書的地方,更是承載集體記憶的容器。”小李說。
新篇
引文創(chuàng)進駐,也讓年輕人回歸實體書店
從2023年夏天,貼出整體裝修改造的告示通知,到今年5月16日正式對外恢復(fù)營業(yè),花市新華書店的改造歷時近兩年。再度回歸到讀者面前時,這里一改傳統(tǒng)新華書店的紅色門面,把老街坊們最熟悉的“花市書店”放在門頭,只在右上角標注了其“新華書店”的“身份”。
書店專屬的印章,有熟悉的花市書店門頭,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卡。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有老讀者在書店的意見冊寫下留言:打從門前走過時看到的,以為是家新店,進店問了工作人員,方知還是原來的“新華書店”,恭喜咱書店正式重新開業(yè)了。
店長梁永興告訴新京報記者,近兩個月來,每天都有不少老街坊帶著孩子甚至孫輩回到書店,尋找從前的回憶;也有不少年輕人來打卡拍照,體驗傳統(tǒng)書店改造后的新面貌、新環(huán)境。梁永興說,雖然當下書店的使用面積、陳列面積較之前有了縮減,但書店也在積極引流新的業(yè)態(tài)、活動和服務(wù),給讀者和市民帶來更豐富的體驗和感受。
書店內(nèi)收銀臺周圍有各種主題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改造后的書店,不僅為市民和讀者提供了專門的自習區(qū)域,也會在每個周末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針對不同讀者可能暫時因為陳列有限而無法滿足的閱讀需求,書店也特別準備了登記本。“希望讀者也能將他們需要的書籍告訴我們,我們會盡力提供幫助。”梁永興說。
記者也注意到,相比于其他新華書店,花市書店內(nèi)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更多,其中可體驗的產(chǎn)品也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例。梁永興解釋,經(jīng)過改造后,當前的花市書店是北京新華書店門店中唯一的中型門店,這不僅意味著這里有比小型門店更豐富的圖書品類,還會精選更多文創(chuàng)類產(chǎn)品與讀者見面,“特別是改造后,我們計劃將這里打造為中型的旗艦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可以做到一個月一上新,讓進店的消費者更有新鮮感。”他還提到,無論是否喜歡讀書,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都能讓市民更多地走進實體書店,來此感受文化氛圍。
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賈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