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點擊上方的藍字《梅州V生活》關注即可
注:本文基于縣志記載為主線索進行推演,文中沒采納民間口述內容
豐順縣位于廣東省東部、梅州市南端,地處粵東與潮汕平原過渡地帶,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占比超90%),北部的銅鼓嶂海拔1559.5米為粵東第一高峰,蓮花山脈縱貫中部,形成“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的格局。
先秦時期(前221年以前)
豐順屬百越部落聚居地。
《潮州府志》(清乾隆版):揭陽以北,古為百越所居,刀耕火種。
秦朝(前221-前207年)
秦平定嶺南后,戌卒守邊。
《廣東通志》(清道光版)載:“秦戍揭陽嶺,發謫戍者守之?!?/p>
今豐順地當時屬揭陽縣轄,為控閩粵要道設戍所。
龍崗鎮發現秦朝戍所遺址,但具體戌卒姓氏,縣志沒記錄,戌卒修筑揭陽嶺古道(今豐順至潮州官道前身)。
西漢東漢時期(前202-220年)
縣志記載最早記載的遷入姓氏是在東漢時期,東漢末期,黃巾起義,中原漢人南遷避難。
《豐順縣志·人口源流》:“秦漢之際,地屬揭陽,漢姓遷入無可稽考,惟東漢末乃有信史?!?/p>
《豐順縣志·氏族志》第三章載:“東漢末年,中原戰亂,張、林二姓避禍南遷,徙居今北斗、黃金二鎮,墾荒筑舍,是為本縣最早漢姓移民?!?/p>
可考證遷入姓氏,如
張氏:
《潮州府志》乾?。航ㄎ涑?,豫章張氏避地揭陽。
張氏引入稻作梯田技術,改造北斗鎮山地(縣志稱“化榛莽為膏腴”)。
修筑陂塘水渠,今北斗鎮“漢陂”遺址仍存。
林氏:
林氏建立黃金鎮陶窯群,為粵東最早青瓷產地之一(縣志載“窯址縱橫十里”)。
開辟水陸商路,連通榕江與韓江貿易(縣志稱“瓷通揭潮”)。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
此時期,縣志唯一記載可考證的姓氏——馮氏。
《豐順縣志·氏族志》:“馮氏于晉末遷留隍,世業焙茶,南朝墓出土茶具可證?!?/p>
《氏族志》:“馮氏于魏晉亂世遷留隍鎮,為六朝唯一可考移民,其焙茶術見載于南朝墓出土茶具?!?/p>
馮氏開創粵東山地茶園種植,引入中原茶道禮儀,茶背村現有南朝古茶園遺址。
在古代,考慮人口遷入首先要是分析當地地形以及可耕地的多少。文章開篇提到,豐順縣境內主要是山地丘陵地貌,在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可耕地有限,而且山高林密,這兩點就限制了同時期大規模漢人遷入。
豐順縣境內有記錄的陸路是在這個時期修建,這個為后期移民提供了硬件基礎。
《交通志》:六朝避亂之民沿韓江入墾,始拓留隍-黃金陸道,湯坑盆地漸成樞紐。
隋唐五代時期(581~979年)
隋朝(581-618年)
隋朝時期,道路較之前有新的開發,《交通志》:"隋大業間,循潮州府令,辟湯坑至豐良官道,夯土為基,寬六尺,通牛車。"大概路線就是:湯坑鎮→北斗鎮→豐良鎮(沿丘陵谷地避山險)。
此時期,可考證的遷入姓氏,如:
鄭氏(湯坑鎮)
《氏族志》:鄭氏于隋大業年間自河南滎陽遷湯坑鎮,引中原育秧法,歲增糧三成。
鄭氏引入中原農業技術。
湯坑鎮出土隋代鐵制犁鏵。
湯坑鎮成為隋唐之際粵東糧倉。
唐朝(618-907年)
唐朝時期,道路比隋朝時期更有飛躍,《交通志》:"貞觀十四年置豐順驛,統三向驛道:東通潮州,西達梅州,北連汀州。"(驛即是驛道,用于官府文書傳遞以及鹽運等等使用)
可考證的遷入姓氏,如:
陳氏(湯坑鎮)
陳氏開發水利系統,湯坑鎮陳公陂遺址。今陳陂村即唐朝工程核心區。
《氏族志》:唐開元間,陳氏自閩莆田遷湯坑,筑陂塘十二處,溉田千畝,民稱‘陳公陂’。
《地名志》:"陳陂村因唐代陳氏水利工程得名。"
林氏(埔寨鎮)
《氏族志》:唐末林氏自閩南遷埔寨,改良青瓷,開埔寨窯業之基。
林氏促成埔寨鎮成為唐代粵東民窯中心(鼎盛期窯場達37座),埔寨窯現有唐代龍窯遺址。
張氏(豐良鎮)
《氏族志》:唐貞元間,張氏自江西虔州遷豐良,設紙坊首創竹紙。張氏漚竹為漿,抄造成紙,色黃而韌,民呼‘豐良紙’。
《地名志》:紙寮村為唐代張氏造紙作坊遺名。
五代十國(907-979年)
劉氏(留隍鎮)
劉氏開辟留隍-潮州三日直達水陸航線,設粵東最早民間義倉(積谷備寒)。
《氏族志》:南漢時劉氏自閩汀州遷留隍,興韓江漕運,立義倉濟民。
《交通志》:劉氏漕幫為韓江早期民運組織。劉氏造平底漕船,載谷二百石,通潮梅糧運。
郭氏(黃金鎮)
《氏族志》:五代末郭氏自江西吉州遷黃金鎮,傳梯田筑造法。
《自然地理》:"郭屋山梯田為五代山地開發遺存。"
北宋南宋時期(960-1279年)
可考證的遷入姓氏,如:
李氏(留隍鎮系)
北宋神宗年間(約1070-1085年)遷入。
《氏族志》:贛州李氏因漕運之利徙留隍,設碼頭貨棧,通潮梅商路。
李氏開發韓江中游航運,促進潮州與梅州物資流通。
吳氏(湯西鎮)
南宋紹興年間(12世紀中葉)
《氏族志》:撫州吳氏避金兵南遷,傳江西梯田法,墾湯西山地八百畝。
吳氏推廣梯田技術,擴大耕地面積。組織鄉勇修筑山寨(今湯西"吳家寨"遺址)。
羅氏(埔寨鎮系)
南宋淳熙年間(約1180年)
《氏族志》:汀州羅氏徙埔寨,興冶鐵之利,所鑄農具行銷潮惠。
羅氏改進冶鐵鼓風爐工藝,提升鐵器產量。
組建民團抵御畬民襲擾(《軍事志》載"羅氏堡"遺址)。
黃氏(豐良鎮)
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
《氏族志》:邵武黃氏遷豐良,重開唐代張氏紙坊,改良竹紙工藝。
恢復并優化竹紙生產,供應潮州官府文書用紙。
捐建豐良社學,《教育志》:黃氏捐田百畝為學田,束脩全免,貧寒子弟皆入讀。
明朝時期(1368-1644年)
朱氏(湯南鎮)
朱氏修筑水車群,引龍頸溪水溉蔗田,推動豐順成為粵東甘蔗種植與紅糖加工中心。
《氏族志》:"明洪武間,漳州朱氏避閩南兵亂,徙湯南墾荒,以其地宜蔗,遂傳榨糖之法。"
朱氏糖寮以雙石輥牛力壓榨,每寮日出糖三百斤,所產‘湯南赤砂’行銷潮汕。
楊氏(建橋鎮)
設私塾"楊氏學館",明嘉靖至萬歷間出秀才九人。
《氏族志》:明正統時,大埔楊氏因寇患頻仍,遷建橋筑圍自保。
楊屋圍以三合土夯墻,厚四尺,設角樓四座,箭孔百二十,為明代抗匪典范。
清朝時期(1644-1911年)
徐氏(潘田鎮)
開發新制陶技術,開辟潘田至潮州瓷運路線。
《氏族志》:"贛州徐氏遷潘田,傳景德鎮青花技法,興陶窯業。"
《交通志》:徐家瓷幫以韓江水運抵潮州,年輸瓷器五萬件,占府城市場三成。
丘氏(龍崗鎮)
丘氏規?;N植油茶,形成加工產業鏈。
《氏族志》:清乾隆間,上杭丘氏因閩西地狹,遷龍崗墾山植油茶。
道光十二年大饑,丘氏開倉賑粥四十九日,活民二千余口。
胡氏(潭江鎮)
胡氏融合湖南釉下彩與本地瓷藝,組織韓江木排運輸陶瓷。
《氏族志》:清嘉慶時,醴陵胡氏避湘江水患,徙潭江傳瓷藝。
《工業志》:胡氏以銅紅釉繪彩于坯,覆透明釉燒成,色艷不褪,革新大埔瓷風。
清朝之后的變化,會比過往歷代的都大,縣志的記載不夠民間記載以及民間口述的豐富,歡迎豐順的朋友繼續補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