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人民政府近日正式批復《歙縣2025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明確了新一年土地資源投放的重點方向。根據計劃,2025年歙縣將供應國有建設用地總量為2562畝,供應結構顯著向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產業升級和區域融合傾斜,這標志著該縣在落實《歙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NO.1|壹
公共服務與生態建設占據半壁江山
觀察這份供應計劃,最顯著的特點是公共服務與民生保障類用地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計劃顯示,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供應量高達1290畝,占供應總量的50.35%,遠超其他用地類型。這充分體現了歙縣將提升城市承載力和居民生活質量置于優先位置的發展思路。
在教育醫療領域,一批重點民生項目用地得到優先保障。備受關注的歙縣中學遷建項目將獲得240畝土地,有望建成一座現代化的教育高地;同時,吳川幼兒園(15畝)、王村幼兒園(15畝)以及天賦教育二期(45畝)等項目的落地,將進一步補齊城鄉學前教育短板,優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
在醫療衛生方面,歙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心(50畝)、王村衛生院(19畝)以及位于富豐新城片區的歙縣健康養老公共服務中心(34畝)等項目,將共同構建更為完善的“15分鐘醫療圈”和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需求。
生態環保和市政基礎設施同樣是本次供地的重中之重。昌源水廠(10畝)的建設將強化區域飲水安全保障;開發區城東污水處理廠(35畝)的投入運行,直接服務于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這一核心任務;而歙昌垃圾分類處理及回收循環利用中心(104畝)和建筑垃圾集中處置場(50畝)等項目,則是歙縣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支撐。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作為單個體量最大的項目,新安江防洪工程(591畝)獲得了充足的土地保障,這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筑牢皖南山區生態屏障”、“推進新安江生態廊道保護利用”的戰略要求高度契合,展現了歙縣守護綠水青山的堅定決心。
NO.2|貳
產業與文旅:聚焦高端制造與文化賦能
在產業發展方面,工礦倉儲用地計劃供應587畝(占比22.91%),重點指向高端制造與綠色工業領域。位于開發區城東園區的云基西側(30畝)、華佳西側等工業地塊的供應,旨在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培育和壯大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同時,落戶北岸鎮的1000萬噸玄武巖加工項目(80畝),將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綠色建材產業,推動資源價值高效轉化。物流倉儲用地(20畝)的預留也為完善區域供應鏈體系提供了空間基礎。
文旅產業作為歙縣的核心優勢和發展引擎,在此次供地計劃中得到精準支持。鳳凰島收儲地塊(70畝)的出讓,將依托新安江黃金水道,打造高品質的濱水休閑與會客空間;徽文化藝術交流中心(35畝)的建設,則致力于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文化軟實力。此外,經開區職工公寓(45畝)旨在解決旅游服務人才安居問題,富豐新城五星級酒店(48畝)將填補高端接待設施空白,共同為提升全域旅游服務能級提供硬件支撐。
這些項目精準呼應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提出的構建“一城(徽州古城)一江(新安江百里大畫廊)一山(湖田山景區)一鄉(徽州鄉村休閑旅游度假區)”核心景區、打造“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的戰略布局,是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旅消費體驗的關鍵舉措。
NO.3|叁
區域協同:打通脈絡融入發展大局
交通運輸用地供應316畝(占比12.33%),主要用于完善區域交通網絡,強化內外聯通能力。其中,定潭至板壁屋公路改建工程(83畝)將有效提升新安江沿線的旅游通達性;徽杭古道項目(90畝)作為區域文旅協同的標志性工程,其建設對于重現徽商精神之路、深化與浙江的文化旅游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黎明路二期(23畝)、開發區區間四路(23畝)、上宅朝陽公路(金山延伸段)(40畝)、師塍至榆村公路(徐村段改建)(48畝)以及黃千高速富堨武陽段(24畝)等項目的實施,將持續改善縣域內部及對外的交通條件。
這些交通項目的推進,正是歙縣積極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深度參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和“協同推進南部城鎮群一體發展”要求的具體行動。隨著交通網絡的加密和升級,歙縣作為連接皖浙的重要節點地位將進一步凸顯。
同時,熱電聯產項目(70畝)的規劃,著眼于未來與屯溪區、徽州區等周邊區縣實現能源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為南部城鎮群一體化發展注入新動能。練江牧場協同發展區的規劃對接,也為探索長三角“飛地經濟”合作模式、承接上海等地產業轉移提供了創新路徑。
第一房智庫觀點:
土地供應精準錨定高質量發展
歙縣2025年土地供應計劃是《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藍圖轉化為施工圖的關鍵一步,清晰傳遞出該縣未來發展的三大核心導向:
民生優先與韌性提升:
將過半土地用于公共服務和生態環保設施,遠高于縣級市平均水平,這不僅直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城市安全韌性,更通過營造優質的人居環境,為吸引人才回流、打造“長三角后花園”奠定堅實基礎。
產業提質與綠色轉型:
工業用地供應強調“標準地+雙合同監管”模式,引導企業提高畝均效益。玄武巖加工、熱電聯產等項目的布局,體現了將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低碳產業的清晰路徑,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文化賦能與區域聯動:
商服用地的精準投放,集中于文旅核心項目和配套服務,避免了低效同質化開發。徽文化藝術中心與傳統村落保護相結合,新安江水岸經濟與徽杭古道文旅交相輝映,構建了“古今對話、立體體驗”的文旅發展格局,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振興提供了有效方案。
隨著土地供應計劃與空間規劃的緊密銜接,歙縣正沿著“生態為基、文化鑄魂、產業強體”的特色發展道路穩步前行。這2562畝土地的精準落子,不僅關乎年度建設,更是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長三角一體化浪潮中把握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布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