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風桃源——羅源塔里洋藍氏宗祠
羅源塔里洋藍氏宗祠外觀。
塔里洋藍氏宗祠,背倚“獅子峰”,坐西南朝東北,群山環抱,契合“獅肩旺地”的風水格局,堪稱一方寶地。據史載,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后期,曾于同治年間(1862—1874)重修,后傾圮。
清同治九年(1870),由村中貢生藍禮銓、藍禮秋主持重建。祠堂為硬山式單檐、土木結構,采用六扇透二層格局,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門樓前六根紅色旗桿碣高聳,數面“藍”字五彩旌旗迎風招展,畬韻濃郁。
羅源塔里洋藍氏宗祠天井。
壹
走近宗祠,門樓亭右側懸掛著醒目的棕白相間豎式招牌——“中國畬·羅源裝”,旁立青石碑刻“塔里洋畬族文化中心”。花崗巖外墻雖斑駁蒼苔,門樓亭旁的兩扇水泥大花窗卻別具特色。
花窗上釘有住建部監制的“中國傳統村落塔里洋村”標識牌,彰顯其地位。屋頂正脊之上,一尊小象馱花瓶的鎮宅飾物尤為獨特,寓意吉祥平安,其精巧細致、靜謐安然之態,頗為罕見。
祠堂布局分明:前半部含門樓、回照、書院、天井;后半部為大廳。整座建筑面寬19.8米,深25.7米,總建筑面積508.96平方米。門前三對旗桿碣,系清同治八年(1869)藍禮銓、藍禮秋及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藍智凱所立,象征著科舉功名與家族榮耀——昔時族人中舉,便預先打造旗桿碣,待其榮歸故里時高豎旗幟,以此昭示榮光,激勵后輩奮發圖強。
宗祠大門刻有楹聯:“洞入榴花翩翩仙胄;村環飛竹奕奕家馨。”喻示此處與《閩都別記》中所記載的唐代避世傳說“榴花洞”或有淵源,令人浮想聯翩。宗祠大廳高懸貢生藍禮釗所撰楹聯:“統緒仰潮州帝嚳宗風綿德;溯源衍羅邑汝南世系家聲。”廳內紅柱金聯,熠熠生輝,燈籠高懸,彰顯文風鼎盛,而畬族傳統的山耕狩獵文化在這里亦有體現。
貳
塔里洋藍氏宗祠是畬族藍氏八百余年歷史的見證,保留著族人的文化根脈。宋淳祐之前已有藍氏畬民遷居此地;淳祐年間,部分藍氏畬民遷往浙江;明代則有十一支遷至浙江的景寧、平陽、青田等地。
塔里洋村(含塔里、大洋、甲坑、西洋陂四自然村)為純藍姓畬族古村落,保留著原生態畬族文化,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可以說,羅源是閩東、浙江畬族的主要祖地,而塔里洋則是其中藍氏畬族的核心祖地。據統計,至1988年,羅源藍姓人口約八千,已知有起步浿頭、庭洋坂、曹壟,霍口南峰,白塔大項、梅洋、七步、南坂、梅竹塆,松山上土港、前房等十二支系。
作為羅源縣唯一的藍氏祠堂,塔里洋藍氏宗祠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研究表明,遠遷江浙等地的畬族藍氏多源自此地,是研究畬族遷徙軌跡的關鍵節點。宗祠的文物價值顯著,故被列為羅源縣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宗祠里還設立了村民議事評理堂,通過探索創新“畬風”評理模式,助推鄉村和諧發展。祠內墻上懸掛眾多牌匾:塔里洋畬族文化中心、福建藝術中心寫生創作基地、中國美術學院福建校友會美術寫生創作基地、羅源縣美術家協會寫生創作基地、兩岸婚俗文旅產業合作基地、紅色書屋等。可見此地山水靈氣十足,吸引各方關注。
如今,宗祠早已超越傳統祭祀功能,成為承載歷史記憶、促進文化交流、服務社區治理的重要場所。
依山而建的塔里洋藍氏宗祠。
叁
宗祠內還設有“中國畬·羅源裝”展示廳。在這里,人們可以見識到色彩艷麗、風情萬種的鳳凰裝,它們既別致又極富民族特色。其中尤以婦女的鳳冠頭飾最為搶眼:冠身如鳳頭,“銀桿如啄,脊如額,紅紅伸展翹”,高聳耀眼,紅得燦爛。
“中國畬·羅源裝”展示廳。
展廳內,一系列配套的畬族男女服飾及斑斕奪目的畬繡應有盡有。畬族服飾設計與制作別出心裁,技法多為織繡結合,圖案鮮艷奪目,花團錦簇、溢彩流光,民族特色鮮明。取材源于生活萬象:七彩祥云、山花野草、林間鳥獸、雨后彩虹等,皆可入繡。
源于生活的元素使圖案紋樣格外親切溫馨。服飾主色調為黑、藍,在聚光燈下璀璨生輝,令人著迷。以這些畬族服飾為重要元素的畬族婚禮習俗,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塔里洋藍氏宗祠里,也可以一窺這項非遺的多彩風貌。
宗祠左側山坡之上,十六座百年古民居依山而建,石徑蜿蜒,造型古樸堅固,構成獨特的畬寨景觀。村落盤踞于“鼓角巖”半山,綠樹梯田環繞。放眼望去,丘陵起伏、屋舍錯落、石徑綿延,鄉野氣息濃郁,如詩如畫。塔里洋村寨四面環山,山清水秀,翠竹相依,林海竹濤,空氣清新,宛如現代“桃花源”。
肆
坐擁塔里洋藍氏宗祠的塔里洋村寨靜處于林海竹濤之中,鳥語花香,山野天光相映成趣,原生態景觀吸引眾多書畫藝術家、攝影師及大學生前來觀光、寫生、拍攝,熱鬧非凡,被譽為畬族的人間天堂。
村子贏得的榮譽斐然:2008年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6年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2020年再獲“福建省森林村莊”稱號。村中至今保留“迎祖”“祭祖”“對歌”“迎親”“入宅”等豐富畬族民俗,是畬族文化活態傳承的珍貴樣本。
廳內紅柱金聯,燈籠高懸。
閩都尋“宗” 念念有“祠”
——福州城鄉宗祠探訪開啟續篇
宗祠,記載著一個家族的血脈、遷徙與發展。它,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是以建筑形式存在的一部部家國歷史。
為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積極發揮宗祠文化的作用,讓宗祠更好地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由福州市文旅局、福州日報社主辦,福州市圖書館、福州晚報承辦的“閩都宗祠尋脈”大型系列報道及出版活動,2025年7月開啟續篇,探訪美麗鄉村,向世界呈現蘊藏于宗祠之中的文旅魅力!
歡迎推薦身邊的宗祠,講述獨屬閩都的傳承故事!線索及投稿請發至郵箱mdxz127188@163.com。
蘭平/文 林振壽/攝
新媒體編輯 林婉欣(實習生)徐文宇
監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