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飛龍庵位于雨城區八步鎮八步石塘房上,《雅安縣志》上記載:“飛龍庵,在縣西二區八步石塘房上。”寺院占地面積805平方米。
飛龍庵航拍圖
飛龍庵為雨城區少有的保存結構完整的古代寺院。寺院為四合院結構,院落布局設計精巧:倒座房為一戲臺;正房為大殿。大殿一側有陡窄的樓梯上二樓閣樓。
飛龍庵戲臺
飛龍庵大殿與經樓
據當地村民介紹,解放前,這里僅有三位尼姑,寺院又作私塾用,正房二樓被稱作“皇經樓”,因當地一位鄉紳常在上面念皇經,為鄉民祈福。解放后,這里成為了小學用房,直到2000年左右。現在作為村老年活動中心場所。在寺廟墻壁上,還留有“學理論、振路線”等革命標語。
革命標語
飛龍庵歷來是雨城通往滎經的必經之路,在明清茶馬古道“大路”之上。現飛龍庵之外,還留有一段石板路以及四通重要碑刻。
其中一通碑為明代都察院所立的“婚姻告諭碑”,全文如下:
都察院示諭軍民人等知悉今后男婚須
年至十五六歲以上方許迎娶違者父
兄重責枷號地方不呈者一同枷責
此類都察院告示通常立在交通要道處,號令世人讀曉。碑立于此,也說明了此路為明代通行要道。
三通民國碑為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此地建成普慶橋之后所立的橋碑與捐資碑。其中普慶橋建橋碑陰刻普慶橋三個大字,右側刻“中華民國二十三年新修”,左側落款“雅安縣縣長徐建題”。
另兩通碑分別為“惠人遺愛”碑與“萬古長存”碑,記述了建橋經過以及捐資人姓名。當時徐健縣長“由漢而榮而雅,路經箕子崗一帶親見數十里,行路均皆崎嶇可畏危”,加之雅安縣當時相繼遭受洪災與兵災,道路受阻、民生凋敝,為振奮民心,疏通道路,徐健縣長主持新建橋梁,并定名“普慶橋”,取“普天同慶”之意寄以美好寓意。在捐資人姓名中,可見“劉軍長”劉文輝之名,劉文輝當時為修建普慶橋捐資叁佰元,這也可見此路的重要性。
飛龍庵及其碑刻是雨城區茶馬古道的重要見證,對研究民俗文化、古道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來源:雅安西康博物館
▌編輯:彭勇
▌校對:鄭膠
▌責編:陳澤睿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