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少年營使用過的單刀 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在吉林省博物院的展廳里,柔和的燈光靜靜灑落在一件特殊的展品上——一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少年營使用過的單刀。它靜靜佇立在展柜之中,刀身上的銹跡宛如歲月鐫刻的密碼,封存著一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吉林省博物院公眾服務部副主任郭愛妮站在這把單刀前為觀眾娓娓道來。隨著她的講述,一段段塵封已久的熱血往事被喚醒。
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有一大批少年兒童走上抗戰前線,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救國重任。
1933年9月18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在吉林省磐石縣玻璃河套成立。在獨立師的隊伍中,有一支由青少年組成的少年營,全營約70人,年齡最大的18歲,最小的13歲。他們中有隨父母參加抗聯的孩子,有被解放的童工,還有只身投奔抗聯的孤兒。
少年營成立后,即跟隨司令部由磐西前往磐東與敵人作戰,他們懷著滿腔的愛國熱忱和對侵略者的仇恨,投身到救國的洪流之中。雖然年紀小,但他們手握馬槍,穿梭于崇山峻嶺、林海雪原之間,在槍林彈雨中成長,在血與火的淬煉中戰斗。這把單刀便是少年營創建時僅有的兩把單刀之一,自那時起,它便與少年們緊緊相連,成為他們保家衛國、抵御外敵的武器。
1933年10月30日,少年營在樺甸市的里面溝戰役中取得了第一次勝利。當時,獨立師一團和少年營在磐石紅石砬山附近遭到敵人的襲擊。甩掉敵人后,少年營在伊通縣營城子、樺甸市的里面溝與一團擊斃敵人十數人,俘虜敵人十數人,繳獲槍支數十支、牲口數十匹。然后,轉進磐北,配合一團參加磐北游擊戰。
郭愛妮為觀眾講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郭愛妮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每一個字都仿佛帶著歷史的重量:“這些少年們,雖然年紀尚小,但他們的勇氣和信念卻無比堅定。在那艱苦卓絕的戰斗歲月里,他們跟隨部隊轉戰于吉林磐石地區,與敵人展開一場又一場激烈的戰斗。”
此后,少年營的威名便在戰場上迅速傳開,而這把單刀,也在戰斗中見證了少年們的英勇無畏與颯爽英姿。由于作戰轉移,這把單刀被埋于磐石縣二道溝,從此,它在地下默默沉睡。直到1964年,當地農民在開荒翻地時,它才重見天日,后被鄭重地交給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成為無比珍貴的一級文物。
如今,這把單刀已成為吉林省博物院的重點展品,吸引各地觀眾前來觀看。它所承載的抗戰精神,也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在參觀的人群中,中學生李雪峰站在展柜前,一眨不眨地盯著這把單刀,眼中滿是震撼與敬佩:“看到這把銹跡斑斑的單刀,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些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身影。他們太勇敢了,我要向他們學習,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學習知識和本領,將來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而退役軍人王皓在參觀后,站在原地久久不愿離去,他的眼中閃爍著淚光,聲音有些哽咽:“這把刀讓我想起了先輩們的浴血奮戰,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要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激勵我們前進。”
多年來,吉林省博物院一直將抗戰文物的征集、保護與研究工作視為重中之重。除了這把少年營單刀,還有許多珍貴的抗戰文物在這里找到了溫暖的家。這些文物,或殘缺,或完整,但它們共同構成了一部生動鮮活的抗戰史書,向人們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在郭愛妮的動情講述中,這把少年營單刀不僅是一件文物,更是抗戰精神的象征,是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忠實見證者,更是激勵后人砥礪前行的精神源泉。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它將繼續向人們訴說熱血沸騰的抗戰故事,讓抗戰精神代代相傳、永不磨滅。
2025年7月7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銹跡單刀,鐫刻抗戰少年的熱血與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