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幕上,一名八路軍戰士舉著帶高倍瞄準鏡的狙擊槍,八百米外一槍擊斃日軍軍官——看到這里,軍迷老張苦笑著按下了遙控器換臺鍵。這一幕在眾多所謂“抗日神劇”中反復上演,道具槍械的錯亂成了鑒別神劇最直觀的信號。
若在劇中看到以下三款槍械,你大可毫不猶豫換臺,它們如同歷史的“測謊儀”,戳穿了編劇對抗戰史實的漠視。
一、光學瞄準鏡狙擊槍:穿越時空的“高科技”
在《我的兄弟叫順溜》中,王寶強飾演的狙擊手手持美制約翰遜M1941半自動步槍,槍上赫然架著一具現代感十足的光學瞄準鏡,屢屢上演千米狙殺的“神跡”。
這一場景犯了雙重歷史錯誤,約翰遜M1941步槍1941年才問世,抗戰初期根本不可能流入中國戰場;更關鍵的是,當時中日兩國均不具備制造高精度光學瞄準鏡的工業能力,即便日軍所謂“狙擊手”,也只是依靠簡陋的機械瞄具作戰。
真實的八路軍神槍手們,使用的無非是漢陽造或繳獲的日軍“三八大蓋”,靠的是千萬次練習磨礪出的眼力和手感,而非“科幻裝備”。
二、美軍M1湯普森沖鋒槍:錯位的“火力怪獸”
湯普森沖鋒槍在神劇中泛濫成災,常被塑造成八路軍主力武器,戰士手持此槍橫掃戰場如入無人之境。
史實卻給這種“爽劇”情節潑了冷水,中國引進的是1920年代帶有前端握把的舊式湯普森,而劇中常見的無握把M1型號直到1942年才量產,主要供應美軍及中國遠征軍;
即便有少量流入,其高昂造價(每支200美元)與驚人的耗彈量(每分鐘噴射數百發)也注定八路軍無力承擔——當時戰士人均子彈僅5發,一場伏擊戰常需肉搏決勝。
三、司登沖鋒槍:提前十年的“英倫來客”
造型怪異的司登沖鋒槍因辨識度高,成了神劇導演偏愛的“道具寵兒”。然而這把槍的時空軌跡與抗戰完全錯位。
1941年英國才研制出司登沖鋒槍,二戰期間主要裝備歐洲戰場及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內陸八路軍幾乎接觸不到;
直到1946年應蔣介石請求,英國輸送的一批司登才抵達中國,使其成為解放戰爭而非抗日戰爭的武器。
更荒誕的是,某些神劇竟讓司登沖鋒槍提前十年“參戰”,這種時空穿越的穿幫,恰如網友諷刺:“簡直是逼著關羽開坦克”。
這些槍械穿幫背后,是對抗戰苦難的輕佻消解。當鏡頭里戰士手持司登沖鋒槍橫掃日軍時,真實歷史中八路軍為繳獲一挺機槍,往往需以數名戰士的生命為代價。
日軍一個小隊配備兩挺“歪把子”輕機槍,而我軍一個團能有一兩門繳獲的九二式步兵炮已屬罕見——1937年平型關大捷殲敵千余人,僅繳獲一門步兵炮。
光明網痛批此類神劇散發“街頭游俠氣質”和“阿Q式臆想”,以庸俗幻想調戲血寫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