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魏廣寶 通訊員 王晶雅/文圖
近日,西峽法院五里橋法庭運用“家事工具箱”機制成功調解兩起離婚糾紛,促成當事人重歸于好,有力維護了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
“心理咨詢+情感修復”重建夫妻信任
張某與李某離婚糾紛一案,因雙方屬于再婚,張某私下資助其與前妻所生孩子,李某認為張某不與自己協商是不信任自己,故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
承辦法官張嘯宇在了解了雙方的爭議焦點后,一方面協助梳理兩人在共同生活中的開支明細,包括固定收入、日常開銷、特殊支出等,制作家庭資金流向圖,這不僅幫助雙方清晰了解家庭財務狀況,也為后續調解提供了客觀依據。另一方面通過深度對話疏導雙方心理癥結,引導夫妻雙方回顧共同生活的點滴,特別是那些增進感情的美好瞬間,利用這些回憶幫助兩人制定專屬情感修復計劃書,重建彼此情感賬戶,恢復并增強彼此的信任與依賴。同時,法官還根據雙方的具體情況和爭議焦點,為雙方量身定制了《婚內財產特別約定》,明確子女撫養、財務自由等核心問題,確保雙方在財務問題上達成共識,為家庭的和諧穩定奠定堅實基礎。最終,在心理咨詢和情感修復的雙重作用下,雙方放下芥蒂和好如初。當事人還特意贈送錦旗致謝,李某感慨道:“沒想到法官比心理咨詢師更懂夫妻相處之道,不僅幫我們調解和好,還為我們提供了更好的相處模式。”
“保護令+觀察團”助力破鏡重圓
在另一起離婚糾紛案件中,當事人劉某與孫某因生活瑣事與性格差異,婚內經常發生爭吵,今年4月再次爆發沖突后,劉某徹底對婚姻失去信心,訴至法院要求離婚。
承辦法官在詳細了解案件情況后,首先對曾有過暴力行為的孫某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禁止其對劉某做出暴力行為,為調解創造安全環境。隨后法官邀請雙方親屬,組建“家事觀察團”全程參與調解,通過法官專業引導和親屬情感疏導,夫妻二人逐步打開心結,坦誠交流積累多年的矛盾。最后,法官精準把握爭議焦點,為雙方量身定制《情感修復計劃》,促成雙方和好如初,生動展現了“家事工具箱”中保護令制度與家事觀察團機制的協同效應,彰顯了司法調解在維護婚姻家庭穩定中的獨特價值。
西峽法院五里橋法庭深化運用“細語和風”工作法,創新構建“家事工具箱”解紛機制,通過整合“委托+訴前調解”“家事觀察團”“判后回訪”“心理咨詢”四項實效舉措,并配套制定《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家庭教育指導令》《人身安全保護令》《情感修復計劃書》等八類文書模板,形成協同解紛模式,實現婚姻家事糾紛全流程化解。下一步,西峽法院將持續完善該機制,推動家事糾紛從末端處置向源頭預防轉變,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
【編審:趙勇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