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印度時報》援引國防部報告:印軍12類裝備中28%部件源于中國制造,排查范圍將持續擴大。印度軍方去年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凈網”行動,明確要求各軍種徹底清查裝備中的中國零件,小到一枚電阻絲都不能放過。
命令層層傳遞,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落到了最基層部隊里。印度空軍派出工程師逐臺拆解雷達與導彈發射單元,海軍調取全球采購訂單比對原始憑證,陸軍倉庫更是把監控設備從房頂上卸下來驗證電路板上電容的“血統”。檢查方式甚至升級到了直接盤問供應商——“你們的部件來自哪里?請提供原產地書面承諾書?!避姺降倪壿嬛卑子謭讨簢野踩仨毥⒃诓灰蕾嚾魏螡撛趯κ值幕A之上。
印度軍工(資料圖)
這一查,讓印度國防機構感受到了刺骨的絕望。表面上看,零件來源國的地圖清晰明了:美國芯片、德國光學器件、法國航空發動機零件應有盡有。但當工程師的檢測探針劃開層層封裝后,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浮出水面:這些“高端”部件的內部核心——某個不起眼的陶瓷電容器、一小段數據連接線、一塊支撐電子模塊的微小金屬支架——中國制造的概率大得驚人。某導彈制導系統的外國供應商坦然告知印度審計人員,他們的組裝地在歐洲,可零部件來自超過50個國家的上千家工廠。徹底排除中國?幾乎無法做到。
技術網絡穿透一切壁壘。一部歐洲制造的通訊電臺,打開后內部赫然印著深圳供應商的標志;一架無人機標榜“西方核心技術集成”,其核心電路板上密密麻麻的貼片電容電阻幾乎全是中國企業生產;就連美國提供給印度的“高端”軍用夜視器材,內部部分光學支撐結構也來自長三角的精密鑄造廠。一名參與審查的海軍技術人員在內部日志寫道:“我們試圖清洗裝備中的中國因子,卻發現它已融入技術血管的每一處角落?!?/p>
供應鏈困境窒息替代努力。印度寄希望于盟友支持。現實冷峻:當印度要求美國直接提供某型導彈核心組件的“非中國”版本時,對方告知需五年重新設計認證。以色列答應向印出口新型航空電子系統,前提是印方必須自己解決核心電源模塊的非中國采購難題——以色列人坦言他們也繞不開。最刺痛印度的可能是俄羅斯:某批直升機零件替換談判中,俄方直接開出原價170%的替代方案,還要額外等待三年供貨。印方代表當場沉默不語。
印度軍工(資料圖)
自力更生遙遙無期。印度本土制造商在軍方面前坦承:“提供與中國同等性能、同等報價且能快速規模化生產的部件?五年內看不到希望?!蹦撤绖照股?,一位軍工巨頭代表更直言:部分中國特制電子元件,在全球供應鏈中根本就沒有完全等價的“非中國方案”可選。強行替換要么癱瘓裝備性能,要么讓成本陷入瘋狂。
印度海軍的遭遇堪稱這一困局的生動寫照:一艘主力艦需要采購新型紅外監視系統。招標文件特意強調“系統中任何部件不得為中國制造”。三年過去,本土廠家一次次送來樣品,卻始終因技術缺陷無法達標;所有外國方案都暗示最終來源無法徹底保證。那艘軍艦至今仍在使用舊設備執行勤務。
當下全球防務裝備是復雜國際分工的終極體現,沒有任何國家能真正包辦所有環節。某些關鍵領域的“中國制造”,通過數十年的市場競爭已在全球供應鏈中刻下無法瞬間抹除的烙印。試圖靠行政指令撕碎這張緊密交織的科技之網,結果只能如印度國防部官員私下所承認——排查得越深,眼前的路就變得越發模糊無望。
印度軍工(資料圖)
技術自主的豪言背后,是一場發現自身被深度“綁定”后的集體震驚。印度軍隊的排查清單每增加一頁紙,這場“去中國化”運動離預設終點就遙遠了一公里。當純粹的安全焦慮撞上全球化的技術現實,剩下的只有難以計數的備件缺貨清單和日漸積灰的裝備更新計劃表。排查范圍還將擴大,希望卻在同步收縮——這場以安全為名的戰役,正演變為一場看不到出口的技術迷宮中的漫長跋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