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過了小半年,經濟數據到底怎么樣?
這與觀察者的視角有很大的關系,主流媒體的贊美詞是“增速亮眼,展現堅定進取心”。的確,一季度生產總值達到318758億元,同比增長5.4%;這個數據超預期了,確實不錯,算得上是“亮眼”。
但是,近些年已經很少有人那么在意GDP增速了,因為它可以“計劃“,去年九月加征了12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今年財政赤字率突破3%的國際安全線,放開到4%,亮眼的增速可以說是宏觀文件推動下的增長, 不足以證明整體經濟有了內生力,走出了縮的影子。
1-4月消費者價格指數( CPI )同比下降 0.1%,其中 3 月份同比下降 2.5%,環比下降 0.4%,這是一個偏弱的數據。自2012年到2023年十二年中,從來沒有出現過負值,2024年是一個轉折,,出現過兩次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下降的案例,2024年2月下降0.8%,10月下降0.3%,然而2025年是放水的大背景,出臺了一系列的消費補貼政策,又是降息,又是發券,指數上不去,說明了什么?
說明供應端很“亮眼”,需求端很“刺眼“,供求不平衡的口子不是在縮小,而是在加大。
更重要的是先行指標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它發出的信號直接關系到對整體經濟的定位,是通縮還是通脹、是衰退還是繁榮。1月下降了2.3%,2月下降了2.2%,3月下降了2.5%,4月下降了2.7%,這簡直是在與主流媒體對著干。
彭博社預測2025 年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可能僅比上年增長 0.3%,這是自彭博社 2023 年開始調查該問題以來的最低預測。
2023年消費者價格指數的計劃目標是3%,實際實現0.2%,2024年的計劃目標還是3%,實際實現還是0.2%; 這充分“展現了堅定進取心”,但宏觀文件的指令性可以定義供應端,定義不了需求端; 2025年下調計劃目標到2%,如果僅實現同比增長0.3%,那就只能說,作為主要消費群體的老百姓沒有“展現出堅定進取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