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晚,曲藝舞臺劇《小羊圈胡同》于北京老舍劇場首演,深度取材老舍先生經典作品,將京韻大鼓、單弦等傳統曲藝與戲劇融合,開創曲藝舞臺劇新范式,觀眾反響熱烈,引發多方熱議。7月4日下午,來自曲藝、文學、戲劇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北京市文聯藝術工坊,就這部作品的藝術創新、跨界融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
曲藝與戲劇跨界融合
有意義的創新嘗試
《小羊圈胡同》深度取材老舍《鼓書藝人》《月牙兒》《我這一輩子》《駱駝祥子》《斷魂槍》五部經典作品,以鼓書藝人方寶慶一家為敘事主線,將五個獨立故事巧妙編織成一部跌宕起伏的舞臺長卷,生動刻畫底層民眾在亂世中的悲歡離合,既保留原著人文內核,又以創新視角重現老舍筆下的北平煙火與家國情懷。
研討會上,《小羊圈胡同》編劇龔應恬介紹,曲藝應和時代建立起新的關聯,該部作品是曲藝舞臺劇的首次嘗試,融入15個唱段,涉及京韻大鼓、單弦、天津時調、天橋拉洋片、賣菜謠、北京琴書、數來寶等13種曲種,曲藝表演總時長53分鐘,致力于將曲藝與戲劇深度融合,講述完整的有吸引力的故事,充分展示老舍先生的神韻和曲藝的魅力。
主演楊菲認為,該作品創作于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25周年,是一次曲藝與戲劇跨界融合的創新探索,曲藝舞臺劇創排面臨選題、編劇、表演方式轉化等諸多困難,未來將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提升作品質量。
石一楓從該作品曲藝唱詞編寫實踐出發,提出曲藝創作需平衡好文學創作和表演性創作兩者之間的度,唱詞要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敘事需遵從老舍先生原著,抒情應關照當代觀眾所思所想,嘗試將傳統曲藝唱段表演形式和現代思想、情感表達方式相結合,實現舊瓶裝新酒。
崔琦以書面形式參與研討,他表示,《小羊圈胡同》要有自己的特色。創新求變就不要怕被人說“非驢非馬”,老舍先生曾說:“非驢非馬是騾子,力氣更大”。希望該作品在進一步打磨中,情節更加緊湊、道具更加精細、臺詞更加講究,為觀眾呈現更加精彩、完美的曲藝舞臺劇。
主演王宏坤表示,該作品曲藝唱段專業,有望寫下中國曲藝與戲劇跨界融合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建議進一步強化人物的貫穿性和可視性、突出曲藝的靈活應變、增加包袱設置、進一步增強表演生動性,讓更多年輕人能夠通過該作品認識曲藝、了解曲藝。
張敏飛從出品方角度分享,介紹該作品在宣發推廣過程中利用AI科技賦能藝術傳播。特別推出線上純享版鼓曲音樂專輯,收錄梅花大鼓《月牙兒》等經典曲目,讓觀眾走出劇場仍能回味曲藝魅力,實現“臺上有戲、線上有聲”的立體化藝術數字化傳播。
運用曲藝表演特色
凸顯老舍作品內核
周明夫認為,該作品利用蒙太奇手法將老舍五部經典小說串聯流暢,形成可視性強的舞臺藝術,于平實感人中傳達老舍作品精神。建議在劇目段落起承轉合間的結合點設計觀眾情緒爆發點,將唱段打磨得“锃光瓦亮”,成為經典曲藝片段。
興安表示,該作品以傳統曲藝說唱的敘事方法,融合現代舞臺劇的結構方式,重新闡釋老舍先生作品,抓住了北京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內核,是經典與創新結合的典范,有望成為曲藝創新發展的樣板。
葉曉從文學母體出發,認為該作品改編扎實,抓住老舍作品經典人物跨時代的特質,形成天然的戲劇張力。在未來劇本打磨中,建議優化人物與主要矛盾的結合,還可增加導賞、介紹等輔助手段普及曲藝常識,幫助觀眾深入了解傳統曲藝文化。
李征認為,在曲藝和戲劇的碰撞融合中,難點在于度的把握和曲藝演員角色的轉變。戲劇側重“現身說法”,曲藝更側重“在說法中現身”。曲藝表演不僅要跳進人物扮演角色,還要跳出人物進行評述或與觀眾交流。希望該部作品繼續打磨提升,更好地運用曲藝表演特色凸顯老舍作品內核。
北京市文聯一級巡視員田鵬提出,本次研討會,既有理論探討也有實操建議,賦能劇目打磨提升。《小羊圈胡同》的創作初衷是將曲藝和戲劇融合起來,探索如何用曲藝講故事。這部作品的意義不僅在于文學作品到曲藝舞臺劇作品的成功轉化,兼顧了文學性與藝術性,更在于編劇、導演、演員和多方共同努力,從曲藝本體出發,接納更多藝術表達方式,探索出一條曲藝融合創新發展路徑。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